《中醫詞典》解釋「雞舌隔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舌隔角
雞舌隔角為中醫外傷縫合技術之名詞,首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其法專用於瘡瘍或外傷之縫合,強調針線走向須依經絡、陰陽、腠理之生理結構,使皮脈復位,氣血流通。
名詞釋義與操作要點
-
縫合原則
- 陰陽相附:縫合時需辨傷口之「縱橫」走向,陽經部位(如背、外側)與陰經部位(如腹、內側)針法各異,陽處針線需貼陰側,陰處針線需貼陽側,以順應氣血運行。
- 急緩相望:根據組織張力調整針距,緊急處(如關節活動處)需密縫,緩處(如平坦肌膚)可疏縫,避免癒後攣縮。
-
針法技術
- 學者考證,雞舌隔角近似現代「連續縫合」與「8字縫合」之結合:
- 連續縫合:用於長直傷口,以桑白皮線或麻縷一線貫穿,減少斷結。
- 8字縫合:用於張力較大處,如肌肉斷裂,交叉穿線以加強固定。
- 另見《金瘡秘傳禁方》載「銀絲縫骨法」,以金屬線接合斷骨,反映古代對異物材料之應用。
- 學者考證,雞舌隔角近似現代「連續縫合」與「8字縫合」之結合:
-
縫線材質
- 桑白皮線:取自桑樹內皮,性涼止血,可自然吸收,減少異物反應。
- 麻縷:韌性強,適於深層組織縫合,但需配合藥湯(如黃連水)浸泡以防感染。
理論依據
此術以《內經》「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為基礎,縫合時須避開主要經絡,若傷及絡脈,則以「刺絡放血」輔助化瘀。另參《傷科補要》「皮肉相著,筋骨相連」之說,強調縫合後需以夾板固定,助筋骨復位。
雞舌隔角不僅為技術操作,更蘊含中醫「整體觀」與「動態平衡」思想,反映古人對外傷治療之精細辨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