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鳴
在中醫學中,「雞鳴」為古代十二時辰之一,對應現代時間的丑時,即凌晨一至三點。此稱謂源於古人觀察雞於此時鳴叫的習性,故以「雞鳴」代指此時段。
中醫理論中的雞鳴時辰
- 陰氣至極,陽氣初萌
根據《靈樞·病傳》記載:「冬雞鳴。」明代醫家張景嶽註解指出,冬季的雞鳴時辰屬丑時,為「陰之極也」,意味此時自然界陰氣達至頂峰,同時陽氣開始潛藏生發。《素問·金匱真言論》進一步闡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說明從日暮(合夜)至雞鳴時段,屬自然界陰氣最盛的階段,而雞鳴時辰更是「陰中之陰」,反映人體與天地陰陽同步的生理節律。 - 經脈氣血運行與臟腑關係
丑時對應足厥陰肝經當令,為肝臟氣血最旺盛的時段。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此時人體應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以利肝血涵養、解毒及疏泄功能的運作。若長期於雞鳴時分難以入睡或易醒,可能提示肝血不足、肝氣鬱滯或虛火擾動等病理狀態。 - 四時與雞鳴的關聯
張景嶽特別強調「冬之雞鳴在醜」,因冬季屬陰,與丑時的陰性特質相應。冬季養生宜早臥晚起,順應雞鳴時辰的陰靜特性,以助封藏精氣。其他季節的雞鳴時辰雖同屬丑時,但因天地陽氣變化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亦有差異。
古籍中的記載與應用
- 《黃帝內經》多處提及雞鳴時辰,除上述引文外,《靈樞·營衛生會》亦云:「夜半後而為陰衰,雞鳴而陰盡。」指出雞鳴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點。
- 古代醫家診病時,常觀察患者症狀於雞鳴時分的變化,如咳嗽、寒熱加重等,作為辨識陰證或肝肺失調的參考。
小結
「雞鳴」作為時辰概念,不僅是時間劃分的標記,更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其與肝經、陰陽消長的聯繫,成為臨床分析生理病理的重要依據,亦反映古人對自然規律與人體健康的深刻洞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