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盲
雞盲,又稱雀目,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於夜間或光線昏暗處視物不清,白晝則視力如常之病症。此名源於家禽雞隻於入夜後視力不濟之特性,故稱「雞盲」。該病首載於《證治準繩·雜病》,並於《目經大成》進一步闡述:「此癥世呼雞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見,曉則復明。」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雞盲多與肝腎不足或脾虛氣弱相關:
- 肝血虛損: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夜間陽氣衰微,陰血更顯虧虛,故視物昏蒙。
- 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腎精不足則難以滋養肝目,導致夜視功能減退。
- 脾虛氣弱: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生成不足,清陽不升,目竅失於溫煦濡養。
臨床表現
患者多於黃昏後或光線昏暗處自覺視物模糊,甚則無法辨識物體形狀,然白晝視力無礙。或伴隨眼乾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虧虛之象,或見食少倦怠、面色萎黃等脾虛症狀。
治療原則
中醫治雞盲以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為主,兼以養血明目。
- 肝腎陰虛者,常用方如杞菊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滋養肝腎、益精明目。
- 脾虛氣弱者,可選補中益氣湯加減,升舉清陽以榮目竅。
- 若兼血虛,則配合四物湯之類養血活血。
古籍論述
《銀海精微》指出:「雀目者,日落即不見物也……乃肝虛血少之故。」《審視瑤函》亦強調:「雀目之患,肝腎俱虛。」可見歷代醫家多從肝腎論治此疾。
雞盲一證,雖以夜盲為主症,然其根本在於臟腑氣血失調,故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以恢復目竅之正常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