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虎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白虎候是指陽明熱盛,津液耗傷,出現高熱、煩渴、汗出、脈洪大、舌紅少津等症狀的病理候象。

白虎候出自《諸病源候論》。《諸病源候論》是唐代醫學家巢元方所著的一部醫學著作,全書共10卷,分為100多個候論,對各類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等進行了詳細論述。白虎候是《諸病源候論》中關於陽明熱盛的病理候象。

白虎候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高熱:白虎候患者常常出現高熱不退,甚至可達40℃以上。
  2. 煩渴:白虎候患者常常感到口渴,飲水不止,但喝水後不久又感到口渴。
  3. 汗出:白虎候患者常常出汗,汗出量多,汗出後仍感到煩熱。
  4. 脈洪大:白虎候患者的脈象常常洪大有力。
  5. 舌紅少津:白虎候患者的舌質常常紅絳,舌苔少津。

白虎候的病機是陽明熱盛,津液耗傷。陽明經是人體六條經脈之一,主要主管人體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陽明經熱盛,會導致人體津液耗傷,出現高熱、煩渴、汗出、脈洪大、舌紅少津等症狀。

白虎候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清熱解毒:白虎候患者的病機是陽明熱盛,津液耗傷,因此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為主。常用的清熱解毒藥物有石膏、知母、黃連黃芩等。
  2. 養陰生津:白虎候患者由於津液耗傷,因此治療上還需要養陰生津。常用的養陰生津藥物有天花粉、麥冬、沙參、玉竹等。
  3. 其他治療方法:白虎候患者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如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

白虎候是一種嚴重的病理候象,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生命危險。因此,如果出現白虎候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