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虎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白虎候
白虎候,出自《諸病源候論》,為中醫病證名,屬「證似癇」之一類。其名取義於「白虎」,在傳統中醫學中,白虎為西方神獸,主肅殺之氣,與熱病、急症相關聯,故以此喻示病勢兇猛、發作迅疾之特徵。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陷,或內傷積熱,擾動肝風,上攻心神所致。其病機核心在於「熱極生風」,與溫病學中的「熱入營血」或「肝風內動」有相似之處。臨床表現可見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噤目赤,甚則角弓反張,狀如癇證,然非真癇,故稱「證似癇」。
臨床特徵
- 熱象顯著:發作時多伴高熱、面赤、煩躁、口渴引飲,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洪數或弦急。
- 風動之兆:筋肉瞤動、肢體強直或抽搐,與肝陽化風之象相類。
- 神志異常:輕者譫語躁擾,重者神昏不識人,與熱閉心包相關。
鑑別診斷
白虎候須與「真癇」(癲癇)及「暑風」等證區別:
- 真癇:多反覆發作,無明顯熱象,發作後如常人,與體質或痰瘀內伏相關。
- 暑風:發於暑季,兼見汗多、氣短等暑傷氣陰之候。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主張以「清熱熄風」為大法,方選:
- 白虎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氣分熾熱。
- 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羚羊角、鉤藤、菊花、生地等,涼肝熄風。
若熱陷心包,可配合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開竅醒神。
文獻溯源
《諸病源候論》將白虎候歸於「小兒雜病諸候」,強調其發作急暴,與小兒「純陽之體,易感熱邪」之生理特性相關。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闡發,認為此證屬「熱盛動風」範疇,與現代醫學「高熱驚厥」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部分表現相合。
白虎候作為中醫急症之一,體現了「熱極生風」的病理轉化,其論治結合六經、衛氣營血辨證,反映中醫對熱病傳變與風火相煽的深刻認識。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