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咳
雞咳為中醫病名,屬小兒外感咳嗽範疇,其特徵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發作時患兒連續咳嗽數十聲,氣機壅滯難以回轉,聲如雞鳴,故而得名。《溫病條辨》記載:「凡小兒連咳嗽數十聲,不能迴轉,半日方回,如雞聲音。」此症與西醫所述之「百日咳」相似,然中醫從氣機失調與外邪侵襲立論,治法獨具特色。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雞咳多因外感時邪(如風熱或風寒之邪)襲肺,肺氣失宣,痰濁內蘊,久則化熱,痰熱膠結,阻滯氣道。小兒臟腑嬌嫩,肺常不足,邪氣易纏綿難解,導致咳嗽劇烈,發作頻繁。其病位主要在肺,亦可涉及肝、脾,因肝主筋,痙咳多與風動相關;脾為生痰之源,痰濕上犯則加重氣道阻塞。
臨床表現
- 初咳期:類似感冒,可見鼻塞流涕、微熱,咳嗽漸增,痰白或黃。
- 痙咳期:咳嗽呈陣發性,連續十數聲至數十聲,面赤握拳,涕淚交加,咳末伴深吸氣之雞鳴樣回聲,甚則嘔吐痰涎或食物。
- 恢復期:咳嗽減緩,痰少聲嘶,氣陰兩傷,可見形瘦盜汗。
證型辨治
-
風邪犯肺
- 證候:咳嗽初起,痰白稀,鼻塞聲重,苔薄白。
- 治法:疏風宣肺,止咳化痰。
- 方藥:止嗽散加減,或杏蘇散。
-
痰熱壅肺
- 證候:痙咳頻作,痰黃黏稠,面赤口渴,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化痰,瀉肺降逆。
- 方藥:桑白皮湯合麻杏石甘湯,或黃芩瀉白散。
-
氣陰兩虛
- 證候:咳嗽減輕,氣短乏力,乾咳少痰,舌紅少苔。
- 治法:益氣養陰,潤肺止咳。
-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或生脈散。
外治與調護
針灸可取肺俞、尺澤、豐隆等穴以宣肺化痰;推拿手法如清肺經、揉膻中亦可輔助緩解症狀。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肥甘,以免助濕生痰。
雞咳之治,重在分期辨證,初期祛邪,中期化痰清熱,後期扶正,兼顧調理肺脾,以達氣機通暢、咳嗽自平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