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黃
雞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屬黃疸病證的特定類型,其特徵與治法在古籍《太平聖惠方》中有明確記載。此證以全身皮膚及爪甲呈現青黃色為主要外候,並伴隨言語增多、夢中見鬼神、或無故自言自笑等神志異常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雞黃的成因與濕熱內蘊、氣血失調密切相關。濕熱之邪鬱滯肝膽,阻遏氣機,致使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見身目發黃;而情志異常之症,則因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濕熱擾動肝魂,或痰濁蒙蔽心神,則易出現多語、夢魘、自言笑等證候。
臨床表現
- 主症:遍身皮膚及指甲青黃,色澤晦暗。
- 兼症:
- 言語錯亂,喋喋不休。
- 寐中易驚,夢見鬼神異象。
- 無故自笑,神情恍惚。
- 舌脈:舌質多偏紅或暗滯,苔黃膩;脈象常見弦滑或濡數。
治法與方藥
- 內服方劑:
- 地黃飲(出自《太平聖惠方》):以生地黃為主藥,配伍清熱涼血、化痰開竅之品,如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竹瀝等,旨在清肝膽濕熱、安神定志。
- 臨證可加減運用:若痰熱甚者,佐以黃連、半夏;瘀血明顯者,酌加丹參、赤芍。
- 外治法:
- 灸法:常選肝俞、膽俞、脾俞等穴,以溫通經絡、化濕退黃。
與其他黃疸的鑑別
雞黃與其他黃疸病證如「陽黃」「陰黃」有別:
- 陽黃:色澤鮮明如橘,多因濕熱,病程較短。
- 陰黃:色澤晦暗如煙熏,多因寒濕或久病血瘀。
- 雞黃:除身黃外,特具神志異常之候,且爪甲青黃並見,為其辨證關鍵。
雞黃一證,反映了中醫對黃疸病的細緻分類,其治療強調調理肝膽、清熱化痰與安神並重,體現了「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