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冠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冠瘡
病證名,見於清代崔秉銑所著《婦科宗主》。此症主要指子宮脫垂後,因長期摩擦或外邪侵襲,導致局部紅腫潰爛,狀如雞冠,故名「雞冠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病多因氣虛下陷,子宮脫出陰戶之外,復受濕熱邪毒侵襲,或局部摩擦破損,氣血瘀滯,化熱成毒,遂致紅腫潰爛。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下注」與「氣血瘀阻」。
臨床表現
患者除子宮脫垂外,可見脫出部分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流膿,分泌物色黃質稠,伴有陰部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證候。
治療方法
- 內治
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常用方劑為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等),此方善瀉肝經濕熱,適用於下焦濕熱蘊結之證。若兼氣虛者,可酌加黃芪、升麻以益氣升提。 -
外治
《婦科宗主》記載外用方:- 組成:飛礬(即明礬煅製)、銅綠、五味子、雄黃、桃仁。
- 製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五錢,外以雄黃為衣。
- 用法:每週一丸納入陰中,以解毒斂瘡、消腫止痛。
方義:
- 雄黃:解毒殺蟲,燥濕祛腐。
- 飛礬、銅綠:收斂止血,燥濕斂瘡。
- 五味子:酸收生肌,助潰瘍癒合。
- 桃仁: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相關中醫理論
此病與「陰挺」(子宮脫垂)密切相關,屬「瘡瘍」範疇。中醫強調「治外必本諸內」,故內服外敷並用,標本兼治。濕熱清除後,仍需調補脾腎,固攝沖任,以防復發。
古籍參考
除《婦科宗主》外,《醫宗金鑒·婦科心法》亦提及「陰挺破損,濕熱成瘡」,治法相近,可互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