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雞癲,又稱雞癇,為中醫癇證之一種,首載於宋代《聖濟總錄》卷十五。其名源於發作時患者喉中發出類似雞鳴之聲,故以「雞」為喻。此症屬「六畜癇」範疇,與其他五畜癇(如羊癇、犬癇)皆以發作聲響及形貌特徵命名,為古代中醫對癇證的細緻分類。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中,雞癲多與風痰閉阻肝風內動相關。其病位主要在肝、脾,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或先天稟賦不足,導致痰濁內生,肝風挾痰上擾清竅,發為癇證。發作時痰隨氣逆,阻塞喉間,故聲如雞鳴;風痰走竄經絡,則見肢體抽搐、意識喪失等症。

臨床表現

  1. 發作特徵: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發出高亢如雞啼之聲,伴四肢抽搐、雙目上視、口吐涎沫,發作後多感疲倦。
  2. 兼症:平素或見胸悶痰多、急躁易怒、舌苔厚膩、脈弦滑等痰熱或肝風之象。

辨證論治

雞癲屬「痰癇」或「風癇」範疇,治療以豁痰熄風開竅定癇為原則,常用方劑如:

  • 定癇丸(《醫學心悟》):主化痰熄風,方中天麻、全蠍平肝熄風,貝母、竹瀝化痰開竅。
  • 滌痰湯(《奇效良方》):側重滌痰開竅,適用於痰濁壅盛者,配伍膽南星、半夏、枳實等。

若兼見心脾兩虛,可佐以歸脾湯調補;肝火偏旺者,加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肝熱。針灸常選水溝(人中)豐隆太衝等穴,以醒神開竅、化痰通絡。

古籍考據

《聖濟總錄》將雞癲歸於「風癇」門,強調其風痰致病之機。明代《證治準繩》進一步區分六畜癇,指出「雞癇屬陽明」,認為其發作與陽明胃經痰熱上衝有關。清代《醫宗金鑒》則提出「五癇應五臟」之說,雞癇對應心臟,反映古代醫家對癇證分類的不同見解。

雞癲之論述,體現中醫「取類比象」的診斷思維,透過症狀特徵探究內在病機,並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