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肉消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肉消瘦
證名,出自《難經·十四難》:「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此證主要因脾氣虛損,運化功能失常,致使水穀精微無法充分輸布至肌肉,導致形體消瘦、肌膚失養。
中醫病因病機
- 脾氣虛弱: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氣不足,則水穀精微難以化生氣血,肌肉失於濡養,日久則見消瘦。
- 久病耗損:長期患慢性疾病,如虛勞、久瀉、癆瘵(肺癆)等,耗傷氣血津液,致使形體羸弱。
- 脾胃濕困:濕邪阻滯中焦,影響脾之運化,使精微物質無法正常輸布,亦可導致肌肉消瘦。
- 肝鬱脾虛: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橫逆犯脾,使脾胃功能受損,進而影響肌肉營養。
臨床表現
- 形體明顯消瘦,肌肉鬆軟無力。
- 面色萎黃或蒼白,精神倦怠。
- 食少納呆,或雖能食但吸收不良。
- 嚴重者可伴隨氣短、乏力、大便溏薄等氣虛濕困之象。
相關證候辨析
- 與「痿證」區別:痿證以肢體痿弱無力為主,未必伴隨明顯消瘦;而肌肉消瘦則以形體削減為主要特徵。
- 與「消渴」相關:消渴病(如糖尿病)後期,陰津耗傷,亦可見肌肉消瘦,但多伴隨多飲、多尿、煩熱等陰虛內熱之象。
中醫治療方向
- 健脾益氣: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補益脾氣,助運化之功。
- 滋養氣血:若兼氣血兩虛,可選用八珍湯或歸脾湯,益氣養血以充肌肉。
- 疏肝健脾:因情志所致者,可用逍遙散加減,調和肝脾。
- 化濕醒脾:若濕邪困脾,則以平胃散或藿香正氣散加減,祛濕以復脾運。
此證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長期營養不良者,中醫治療強調調理脾胃、補益氣血,以恢復肌肉之充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