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肉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肉軟
肌肉軟為中醫「五軟」證候之一,屬小兒發育遲緩之常見表現。中醫理論認為,「脾主肌肉」,肌肉之豐盈與強健,皆賴脾氣運化水穀精微以濡養周身。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乳食餵養失調,導致脾胃氣虛,運化乏力,則水穀精微不得輸布,肌肉失於充養,遂見形體瘦弱、肌肉鬆軟無力,甚則伴隨智力發育遲緩等症。
病因病機
- 脾胃氣虛: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肌肉不得濡潤,則鬆軟不實。
- 乳食不節:小兒飲食不調,過飢過飽,或恣食生冷肥甘,損傷脾陽,致使運化失常。
- 先天不足:父母體虛,或孕期調攝失宜,胎元失養,導致小兒稟賦薄弱,脾腎兩虛。
臨床表現
- 形體消瘦,肌肉鬆軟,按之無彈性。
- 面色萎黃,精神不振,食慾欠佳。
- 發育遲緩,坐立行走無力,或語遲、智力遲鈍。
- 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方藥
治宜補脾益氣,佐以養血榮肌。常用方劑如人參養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健脾益氣,當歸、白芍、熟地養血和營,黃芪、肉桂溫陽助運,五味子、遠志寧心安神,共奏補氣養血、強健肌肉之效。若兼腎精不足,可加鹿角膠、龜板等補益腎精;若食積不化,佐以山楂、神麴消食導滯。
相關理論延伸
《幼幼集成》提及:「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總因稟受不足,調養失宜。」說明肌肉軟與其他四軟(頭項軟、手軟、足軟、口軟)皆根源於脾腎虧虛。此外,《黃帝內經》強調「治痿獨取陽明」,進一步印證脾胃功能對肌肉強健之關鍵作用。臨床辨證時,需區分氣虛、陽虛或精血虧損之不同,靈活調整治則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