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肉蠕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肉蠕動
肌肉蠕動為中醫證名,指肌肉出現如蟲蠕動般的異常感覺,首見於《素問·調經論》。此症多因外感風濕侵襲脾臟,或風熱上攻頭面,導致衛氣運行失調,無法濡養肌肉所致。
病因病機
- 風濕傷脾:
《醫學入門·卷一》指出:「脾受風濕,則衛氣不榮而肌肉蠕動。」脾主肌肉,若風濕之邪客於脾經,阻滯氣血運行,衛氣不得宣暢,肌肉失於溫煦與濡養,故見蠕動不安之狀。若兼見脾熱,患者面色發黃,肌肉蠕動更為明顯。 - 風熱上攻:
《奇效良方·卷二》提到:「風熱壅實,上攻頭面……肌肉瞤動,面若蟲行。」風熱之邪蘊結於上焦,循經上擾頭面,不僅可致口眼喎斜、言語不利,亦可能引發肌肉瞤動(即蠕動),並伴隨面部如蟲爬行的異樣感。
證候特點
- 輕者僅見局部肌肉微微蠕動,無其他明顯兼證,稱為「微風」,屬病情較輕淺者。
- 重者或伴隨脾濕、風熱證候,如面色黃滯、頭面脹熱、口眼歪斜等,需辨明病邪性質與所涉經絡。
相關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肌肉的生理活動與脾、肝、衛氣密切相關:
- 脾主肌肉:脾氣健運則肌肉豐盈有力;若脾虛或受邪,肌肉失養,可出現萎弱、蠕動或瞤動。
- 肝風內動:肝血不足或陽亢化風時,亦可引動筋脈,導致肌肉顫動或蠕動,此類多屬內傷病機。
- 衛氣不榮:衛氣行於脈外,溫分肉、充皮膚。若衛氣運行受阻(如風濕外襲或熱壅經絡),肌肉失於溫煦,則見蠕動異常。
此症需與「筋惕肉瞤」(多因津虧血虛或陽虛水泛所致)及「痙病」(肌肉強直抽搐)鑑別,以明確病機與治法。歷代醫家重視從風、濕、熱等外邪,或脾、肝等臟腑功能失調論治,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