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肉如鐵」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肉如鐵

證名,屬中醫病理範疇,指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板滯僵硬,觸之堅硬如鐵之證候。此證首載於清代醫家趙濂《醫門補要》,其描述:「肌肉如鐵,胸腹串痛,按之有跳躍之處……針刺不得入。此真氣已竭,血不流行,則肌肉呆板。」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肌肉如鐵之形成,核心在於氣滯血瘀真氣虧虛

  1. 血不流行:氣為血之帥,若氣機鬱滯或陽氣衰微,無力推動血行,則血脈瘀阻,肌肉失於濡養,久而僵結如鐵。
  2. 真氣耗竭:真氣(元氣)為生命活動之根本,若久病重病或臟腑衰敗,真氣虧竭,經絡失於溫煦,氣血凝滯,肌肉遂成板硬之態。
  3. 經絡閉塞:外感邪毒或內傷積聚,阻塞經絡氣血通路,局部肌肉氣血不通,形成頑固性僵硬,甚則針刺難入。

臨床表現

  • 肌肉特徵:觸之堅硬如鐵石,按壓無彈性,針刺時阻力極大,甚則無法進針。
  • 疼痛性質:多伴隨胸腹或肢體串痛,痛處固定或遊走,按壓時或見局部跳動感(氣血壅滯之象)。
  • 全身徵候:常見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象沉澀或結代,反映氣血瘀滯之整體狀態。

中醫辨證與相關理論

此證與痹證痿證瘀血證有部分交集,但病機側重不同:

  • 與痹證之別:痹證多因風寒濕邪侵襲,以關節疼痛腫脹為主;肌肉如鐵則以肌肉板硬為核心,未必伴隨關節病變。
  • 與痿證之別:痿證主因氣血津液虧虛,肌肉萎弱不用;此證反見肌肉過度緊硬,屬「壅滯」而非「失養」。
  • 與瘀血重證之關聯:若瘀血內結日久,肌肉失榮,可發展為此證,故《醫林改錯》言:「瘀血阻塞,通身之氣不能流通,則筋脈肌肉皆失其用。」

古籍補充

除《醫門補要》外,《黃帝內經·靈樞》提及「經脈不通,肌肉堅緊」,與此證機理相通;清代《血證論》亦強調「血瘀則氣亦瘀,氣瘀則血更凝」,說明氣血互結導致肌體僵硬的惡性循環。

此證屬重症,反映氣血衰敗或邪毒深伏,需結合整體辨證,探究其根本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