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肉不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肉不仁

肌肉不仁為中醫證名,指肌肉麻木不仁,失去知覺,對痛、癢、寒、熱等刺激無感應。《素問·痿論》云:「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此證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阻,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病因病機

  1. 邪氣壅盛: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傷寒明理論》指出:「由邪氣壅盛,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發。」
  2. 氣血虛少:營衛氣血不足,無法濡養肌肉,致使肌膚感覺遲鈍。《靈樞·刺節真邪》提及:「虛邪之中人也……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搏於肉,則為不仁。」
  3. 臟腑失調
    • 脾虛:脾主肌肉,若脾氣虛弱或濕熱困脾,則肌肉失養,發為不仁,甚則痿弱不用。
    • 肝腎不足: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亦可影響肌肉功能。

臨床表現

  • 局部或全身肌肉麻木,觸之如隔衣帛,不知痛癢。
  • 伴隨症狀可因病因不同而異,如痿證見肌肉萎縮無力;痹證則多伴關節疼痛、屈伸不利;中風後遺症常見半身不遂兼肌肉不仁。

相關病證

  1. 痿證:多因脾胃虛弱或濕熱浸淫,肌肉失養而痿軟不仁,如《素問·痿論》所述「肉痿」。
  2. 痹證:風寒濕三氣雜至,痹阻經絡,氣血不通,表現為肌肉關節麻木疼痛。
  3. 中風:風痰瘀血阻絡,氣血不能濡養肢體,常見半身不遂伴肌膚不仁。

治療原則

  • 祛邪通絡:針對外邪痹阻,可用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法,如獨活寄生湯、薏苡仁湯等。
  • 補益氣血:氣血不足者,宜調補營衛,如黃芪桂枝五物湯。
  • 調理臟腑:脾虛者健脾益氣,如補中益氣湯;肝腎不足者滋補肝腎,如虎潛丸。

此證需辨明虛實,虛者以補益為主,實者以疏通為要,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