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熱

肌熱為中醫證名,指肌表發熱之症,首見於《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此證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外邪侵襲,虛證則多由氣血不足所致。

實證肌熱
實證肌熱常見於外感熱病,尤以陽明經受邪為多。《景嶽全書·傷寒典》云:「陽明經病,為身熱,目疼,鼻乾,不眠,脈洪而長。」陽明經多氣多血,邪入陽明,易化熱化燥,故見肌表灼熱,兼有口乾、目赤、煩躁等症。治法當清解陽明熱邪,方選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黃芩、芍藥等),以疏表清裡,透邪外達。若熱邪熾盛,亦可選用白虎湯清泄陽明氣分熱。

虛證肌熱
虛證肌熱多因氣虛或血虛所致,臨床表現雖似實熱,然脈象與病機迥異。《證治準繩·雜病》指出:「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脈浮大而虛,重按全無,為血虛發熱。」此證狀類白虎湯證,然脈虛大無力,與陽明實熱之脈洪大有力有別,誤用寒涼則易損傷正氣。血虛發熱者,宜當歸補血湯(黃芪一兩、當歸二錢),重用黃芪益氣生血,佐當歸養血和營。

《丹溪心法·發熱》亦提及:「肌熱亦用黃芪。」氣虛肌熱者,多見倦怠乏力、氣短自汗,治宜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朮、甘草等),升陽舉陷,甘溫除熱。此類虛熱,皆因氣血不足,陰陽失調,陽浮於外而發熱,故不可單純清熱,當以補益為本。

相關證候辨析
肌熱與其他發熱證候需詳加辨別:

  • 氣虛發熱:多伴隨少氣懶言、食少便溏,治以補中益氣。
  • 血虛發熱:常見面色蒼白、心悸頭暈,治宜養血滋陰。
  • 陽明實熱:必見壯熱、汗出、脈洪大,治當清熱瀉火。

肌熱一證,虛實有別,臨床須審證求因,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