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皮之中醫釋義

「肌皮」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為中醫解剖與生理之重要概念,專指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組織層次。《素問·脈要精微論》言:「溢飲者暴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揭示水液代謝異常時,病邪可滯留於肌皮之間,成為「溢飲」之病理基礎。此概念不僅涉及體表結構,更與經絡氣血運行、病邪傳變密切相關。

一、肌皮之解剖定位
中醫視人體為層次分明的整體,肌皮居於「腠理」之內、「分肉」之外。《靈樞·壽夭剛柔》提出「形與氣」相應之論,肌皮即為「形」之淺層,主司衛外固表。其結構包含:

  1. 皮膚(皮部):屬「肺所主」,為衛氣敷布之所,透過毛孔(玄府)調節汗液與氣機。
  2. 肌肉(肉部):屬「脾所主」,分為「分肉」(肌肉紋理)與「溪谷」(肌肉間隙),為氣血灌注之處。
  3. 交界層:即「肌皮」本體,乃經絡系統中「孫絡」與「浮絡」分布之域,為營衛二氣交會之地。

二、肌皮之生理功能

  1. 屏障作用:《靈樞·本藏》稱「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肌皮為衛氣循行之要道,能抵禦外邪入侵。
  2. 津液輸布:三焦水道通調時,肌皮為津液輸送之途徑;若水液停聚,則形成「痰飲」或「水腫」,如《金匱要略》所述「水走皮膚,即為水腫」。
  3. 感應傳導:肌皮布有絡脈,可反映內臟病變。如《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即邪客肌皮,導致經氣不利之證。

三、肌皮與病理機轉

  1. 外邪傳變途徑:六淫之邪由表入裏,多循「皮毛→肌皮→經絡→臟腑」次第深入。風寒初客肌皮,可見惡寒、無汗;若化熱內傳,則發為陽明經證。
  2. 痰飲滯留:《諸病源候論》指出「飲水過多,停積於胸膈之間,遇熱氣相搏,則變為淡飲」,此「淡飲」常積於肌皮腸胃之外,引發脹滿、身重。
  3. 氣血失和:肌皮失養可致「肌痺」(《素問·痺論》),表現為肌肉麻木或萎縮;若血瘀肌皮,則見皮下青紫、固定刺痛。

四、經典論述延伸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進一步闡釋:「癰疽之發,始於肌皮,漸潰分肉」,說明外科病變亦與肌皮相關。而《溫病條辨》論濕溫病時,強調「邪留膜原,居於半表半裏」,此「膜原」即包含肌皮層次,為邪正相爭之關鍵場域。

綜觀之,「肌皮」於中醫理論中,既是結構層次之名,亦為功能系統之喻,其生理病理變化,實為表裏溝通、氣血運行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