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肌衄,中醫名詞,又名血汗,亦稱紅汗。是指非外傷所致的皮膚表面出血。《證治要訣.諸血門》:「血從毛孔而出,名曰肌衄。」

肌衄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氣血虧虛,血隨氣散。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虛則血無所附,血虛則無力運行,兩者均可導致肌衄的發生。 2.陰虛火旺。陰虛火旺,迫血妄行,可導致肌衄。 3.膽熱內擾。膽熱上蒸,迫血妄行,可導致肌衄。

肌衄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皮膚表面出現散在的出血點或斑塊,出血量較少,不易止血。 2.患者常伴有頭暈目眩、心悸氣短、乏力倦怠等氣血虧虛的症狀。 3.陰虛火旺者,可伴有口乾咽燥、舌紅少津、盜汗等陰虛內熱的症狀。 4.膽熱內擾者,可伴有胸脅脹痛、口苦咽干、大便乾結等膽熱內盛的症狀。

肌衄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氣血虧虛者,宜補氣養血,可用當歸補血湯、黃芪建中湯、保元湯等方。 2.陰虛火旺者,宜養陰清火,可用涼血地黃湯或當歸六黃湯。 3.膽熱內擾者,宜清熱利膽,可用河間定命散。

肌衄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肌衄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出血性疾病,如果出現肌衄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