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衄

肌衄,又稱血汗紅汗,為中醫證名,指非外傷所致之皮膚表層出血,血從毛孔滲出。《證治要訣·諸血門》記載:「血從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此證多因氣血失調、陰陽偏盛,或臟腑功能異常,導致血不循經,外溢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1. 氣血虧虛
    氣虛不能攝血,血隨氣散,溢於肌表。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自汗等氣虛症狀。
  2. 陰虛火旺
    陰液虧損,虛火內生,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常見於陰虛體質者,症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
  3. 膽熱熾盛
    膽經鬱熱,熱迫血行,血溢肌膚。此類患者或見口苦咽乾、目赤、脈弦數等膽熱之象。

辨證論治

  1. 氣血虧虛證

    • 治法:補血固表,益氣攝血。
    • 方藥
      • 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補氣生血,固表止衄。
      • 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白芍、甘草等):溫中補虛,益氣和營。
      • 保元湯(人參、黃芪、甘草、肉桂):補益元氣,固攝血液。
  2. 陰虛火旺證

    • 治法: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 方藥
      • 涼血地黃湯(生地黃、黃芩、梔子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等):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3. 膽熱證

    • 治法:清泄膽熱,涼血止血。
    • 方藥
      • 河間定命散(見《赤水玄珠》):清膽瀉熱,適用於膽熱迫血妄行者。

相關現代醫學疾病

肌衄可見於多種現代醫學疾病,如凝血酶原缺乏症毛細血管病變血友病等,中醫辨治時需結合整體證候,審因論治。

此證雖以皮膚出血為表現,然其根本在於內在氣血陰陽之失衡,故治療當以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