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絕
定義與病機
「肌絕」為中醫病狀名詞,指肌肉嚴重萎縮、枯槁失養的病理狀態。此概念首見於《素問·痺論》:「淫氣肌絕,痺聚在脾。」意指人體氣血津液失常(淫氣),導致肌肉失去濡養而衰敗,其病機根源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 脾主肌肉: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負責將水穀精微輸布至全身肌肉。若脾虛失運,氣血生化不足,或濕邪困脾(如《痺論》所述「痺聚在脾」),皆可能引發肌肉失養,漸成「肌絕」。 - 經絡氣血失調:
肌肉萎縮亦與經絡氣血瘀滯相關。《靈樞·經脈》提及「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若氣血運行受阻,肌肉長期缺乏濡潤,則逐漸枯槁。
臨床表現
- 肌肉體積明顯縮小,觸之鬆軟無力。
- 局部或全身肌肉色澤晦暗,彈性減退。
- 伴隨脾虛症狀如食少、腹脹、倦怠,或痺證之肢體麻木疼痛。
相關典籍延伸
《黃帝內經》進一步闡述,肌肉萎縮與「五勞所傷」中的「久坐傷肉」有關,長期氣機鬱滯亦會加重脾運失常。後世醫家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強調「脾胃內傷,百病由生」,補充脾虛導致氣血衰少、肌肉削薄的病機鏈條。
辨證要點
- 虛證:多因脾氣虛弱或肝腎陰虧,肌肉失於滋養。
- 實證:常見於濕熱痺阻或瘀血內停,經絡壅塞而肌肉萎廢。
與現代醫學關聯
中醫「肌絕」近似於現代醫學的肌肉萎縮症(如肌營養不良症、廢用性萎縮),但中醫更注重整體臟腑氣血的失衡,尤其強調脾系統的調理。
附註
古籍中「肌絕」常與「肉苛」(肌肉麻木沉重)、「痿證」(肢體萎弱無力)等症鑑別,需結合四診詳辨病位與病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