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膚甲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膚甲錯

定義與基本概念

肌膚甲錯,又稱「皮膚甲錯」,乃中醫特有之證候名詞,指皮膚乾燥粗糙如魚鱗或鱗甲交錯之狀。此證特徵為皮膚失去正常光澤潤澤,觸之如砂紙般粗糙,嚴重者可見明顯鱗屑脫落,形似龜甲紋理。

病因病機

血瘀內結

《金匱要略》明言「內有乾血」為致此證之主因。五勞七傷導致氣血耗損,經脈瘀阻,新血不生,舊血內停而成「乾血」,致使肌膚失養。血瘀日久,不僅可見肌膚甲錯,尚伴兩目黯黑等徵象。

腸癰膿滯

《諸病源候論》指出腸癰(類似現代醫學之闌尾炎等化膿性腸病)患者,因熱毒蘊結,血肉腐壞成膿,營衛氣血受阻,不能外榮肌膚,故見「身皮皆甲錯」。此類患者多兼見小腹重痛、腹皮緊急等症。

溫病傷陰

《溫病條辨》記載溫邪久羈,耗傷陰液,津血虧虛,皮膚失於濡潤。此類患者多見於熱性病後期,陰分大傷,除皮膚改變外,尚有口乾舌燥、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

經典論述

《金匱要略》論述

張仲景將此證歸於虛勞範疇,認為是五勞虛極之表現,提出「大黃䗪蟲丸」治法,以破血逐瘀、緩中補虛。

《諸病源候論》補充

巢元方詳細描述腸癰所致肌膚甲錯之機理,指出此乃「熱積不散,血肉腐壞」之結果。

《溫病條辨》發展

吳鞠通將此證應用於溫病辨證,根據不同病機選用不同方劑,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原則。

辨證分型與治療

乾血內結型

  • 主症:肌膚甲錯伴面色晦暗,兩目黯黑,形體羸瘦,腹滿不能食
  • 治法:破血逐瘀,緩中補虛
  • 代表方劑:大黃䗪蟲丸(含大黃、䗪蟲、虻蟲、水蛭等蟲類破血藥)

腸癰膿滯型

  • 主症:肌膚甲錯伴小腹疼痛拒按,腹皮緊急,發熱惡寒
  • 治法:排膿消腫,溫陽散結
  • 代表方劑: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仁、附子、敗醬草)

陰液耗傷型

  • 主症:肌膚甲錯伴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
  • 治法:滋陰養液,復脈固脫
  • 代表方劑:復脈湯(炙甘草湯加減)

現代臨床應用

此證可見於多種現代疾病過程中,如:

  • 慢性肝腎疾病所致皮膚改變
  • 某些營養不良性皮膚病變
  •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隨的皮膚症狀
  • 某些惡性腫瘤晚期之皮膚表現

中醫臨床仍遵循傳統辨證思路,根據不同病機施治,體現「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之辨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