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部骨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部骨陷

「部骨陷」為中醫診斷學中的專有名詞,出自《靈樞·五色》,指五臟對應的面部特定區域出現病色深陷於骨的徵象。此徵象被視為臟腑氣血嚴重虧虛或病邪深伏的表現,預示疾病已深入難治。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面部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注於面,故臟腑病變可透過面部色澤與形態變化反映。《靈樞·五色》將面部劃分為五臟所主的色部:

  • 主左頰,主額,主鼻,主右頰,主下頦(頤)。

當某臟腑病變時,其對應色部會出現異常色澤(青、赤、黃、白、黑)。若病色不僅顯露於表,更「深陷入骨」,即為「部骨陷」,表示邪氣已侵襲至骨,正氣難以抗邪,病情深重。

病理機制

  1. 氣血衰敗:五臟精氣衰竭,無法濡養面部,導致色部失去光澤,病色沉澀而內陷。
  2. 邪氣內伏:外邪或內生之邪(如痰瘀、寒毒)久滯經絡,深入骨髓,使局部氣血凝滯,色現沉黯。
  3. 臟腑虛損:尤與腎、脾相關。腎主骨,脾主肌肉,若二臟虛衰,骨肉失養,病色易陷。

臨床意義

「部骨陷」屬中醫「望診」範疇,為預後判斷的重要依據:

  • 病位深淺:色浮於表者病輕,陷於骨者病深。
  • 病程長短:久病或重病者易見此象,如癆瘵、癥積等慢性虛損性疾病。
  • 預後提示:《靈樞》直言「必不免於病」,強調此徵象多預示病情纏綿難癒,需及早調治。

相關典籍補充

《內經》以降,歷代醫家對「部骨陷」多有闡發。如清代《醫宗金鑑·四診心法》進一步區分面色「散摶」與「浮沉」,認為「沉濁為內,浮澤為外」,而「沉甚入骨」者,等同於「部骨陷」,主病在臟。

此概念亦與「真臟色」理論相呼應——當五臟真氣外泄,病色暴露無遺且堅固不移,即為危候。

綜上,「部骨陷」為中醫望診精微之處,透過觀察面部色部與病色的結合狀態,判斷疾病深淺及臟腑盛衰,體現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