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膚不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膚不仁
證名,指皮膚感覺遲鈍或喪失,屬中醫「痹證」「中風」等病證範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云:「邪在於絡,肌膚不仁。」此證多因外邪侵襲、氣血失和,或內傷虛損、經絡瘀阻所致,病機與「營衛不和」「經氣閉塞」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 外邪痹阻:風、寒、濕等邪氣客於肌表,阻滯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皮膚失於濡養。《諸病源候論》稱此為「風不仁」,謂「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 氣血兩虛:營血虧虛,衛氣不固,腠理空疏,致皮膚感覺異常,常見於久病體弱或失血者。
- 痰瘀阻絡:痰濕或瘀血內停,閉塞經脈,氣血不能外達肌膚,多見於中風後遺症或慢性痹證。
- 陽氣衰微:陽虛不能溫煦肌膚,如《傷寒論》少陰病之「手足寒,脈微細」,亦可兼見肌膚麻木不仁。
臨床表現
- 皮膚觸覺減退,按之不知痛癢,或如蟲行感。
- 局部或全身皮膚板滯,甚則肌肉萎縮,活動不利。
- 可伴隨其他症狀,如肢體乏力、畏寒、汗出異常等,依病因而異。
辨證分型
- 風寒濕痹型:肌膚不仁伴關節酸痛,遇寒加重,苔白膩,脈浮緊。
- 氣血不足型:麻木日久,面色蒼白,眩暈心悸,舌淡脈細。
- 痰瘀阻絡型:局部刺痛,皮膚暗紫,舌有瘀斑,脈澀。
- 陽虛寒凝型:肢冷畏寒,麻木夜甚,舌胖淡,脈沉遲。
中醫治法
- 祛風除濕: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適用於血痹肌膚麻木。
- 益氣活血: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治氣虛血瘀之麻木。
- 溫陽通絡:當歸四逆湯(《傷寒論》)加減,針對陽虛寒凝。
- 化痰逐瘀:指迷茯苓丸(《證治準繩》)合桃紅四物湯,用於痰瘀交阻。
相關古籍論述
- 《靈樞·壽夭剛柔》:「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 《醫宗金鑒》:「麻者,非癢非痛……如繩紮縛初鬆之狀;木者,不癢不痛,按之不知,掐之不覺。」
此證需與「痿證」「中風偏枯」等鑑別,其關鍵在於病位深淺及兼症差異。歷代醫家重視「通絡」與「調和營衛」,臨床須審因論治,結合針灸、推拿等外治法以暢通氣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