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膚
在中醫學中,「肌膚」為肌肉與皮膚的統稱,為人體外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抵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亦與內在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1. 中醫對肌膚的生理認識
- 與臟腑的聯繫: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氣宣發能濡養肌膚,使其潤澤;脾主肌肉,脾氣健運則肌肉豐盈有力。此外,肝藏血、腎藏精,肝腎精血充足則肌膚得養,光澤柔韌。 - 經絡氣血的濡養:
十二經脈氣血皆通過絡脈輸布至肌膚,尤其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對面部及周身肌膚的滋養尤為關鍵。氣血充盈則肌膚紅潤,反之則枯槁無華。
2. 肌膚的病理表現與中醫辨證
- 外邪侵襲:
風、寒、濕、燥等外邪易從肌表侵入,如風邪客於肌膚可致瘙癢、風疹;寒凝血滯則見皮膚蒼白或青紫。 - 內傷失調:
氣血虧虛者,肌膚失養而乾燥脫屑;濕熱蘊結則發為瘡瘍、痤瘡;血瘀阻絡可現面色晦暗或肌膚甲錯(如魚鱗狀)。
3. 肌膚與中醫診斷的關聯
望診中,肌膚的色澤、質地、汗液分泌等均為辨證要點。例如:
- 色白無華:多屬氣血不足或陽虛。
- 色黃而黯:常提示脾虛濕蘊。
- 皮膚乾燥皸裂:可能為津虧或血燥。
4. 傳統中醫的調理原則
強調「內外兼治」,內調臟腑氣血,外用藥浴、針灸等法。如:
- 藥膳養膚:山藥、蓮子健脾;枸杞、黑芝麻補益肝腎。
- 外治法:艾灸足三里以健脾胃;當歸、白芷等藥材外敷可活血潤燥。
肌膚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形骸之表,更是臟腑功能的外在映照,其狀態直接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與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