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腠,又稱肉腠分理,是中醫學中描述肌肉組織紋理結構的重要概念。此名詞首見於《黃帝內經》,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及:「肌腠瘡瘍」,意指邪氣侵襲肌表紋理而引發的皮膚瘡瘍病變,反映其與外邪傳變及病理變化的關聯性。

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功能

  1. 結構層次
    肌腠屬於「五體」(皮、脈、肉、筋、骨)中「肉」的微觀組成,位於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為氣血津液輸布的通道,亦為衛氣循行之處。《靈樞·本藏》稱「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說明肌腠的開闔功能受衛氣調控,與汗液排泄、體溫調節密切相關。
  2. 與經絡的關係
    十二正經中的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主司肌肉運化,肌腠的營養依賴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其緊緻度則與胃氣盛衰相連。若脾虛失運,可致肌腠鬆弛或痰濕停聚;胃熱熾盛則可能灼傷肌腠,引發瘡癤。
  3. 病理意義

    • 外邪侵襲門戶:風、寒、暑、濕等六淫常由肌腠乘虛而入,初期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異常,如《傷寒論》太陽病之「營衛不和」即與肌腠開闔失調有關。
    • 氣血滯留病竈:若氣血運行不暢,痰瘀互結於肌腠,可形成癭瘤、痰核等結塊;《醫宗金鑒》論癰疽時提到「腠理不密,毒邪內陷」,強調肌腠疏密影響疾病轉歸。

臨床相關病症舉隅

  • 肌腠疏泄失常:自汗、盜汗多因衛氣不固,肌腠開闔失司;風疹瘙癢則屬風邪鬱於肌腠,不得透發。
  • 濕熱蘊結肌腠:濕疹、黃水瘡等皮膚病,常因濕熱之邪壅滯肌腠,熏蒸成瘡,治法需兼顧透邪外達與清利濕熱。

古籍補充

《金匱要略》論及「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將肌腠視為三焦氣化功能在體表的體現,進一步連結其與整體氣機的關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肌腠的強弱直接反映正氣盛衰,為診察外感病傳變的重要指標。

此概念不僅用於解釋生理病理機制,亦指導針灸取穴(如刺淺層以調衛氣)與方劑配伍(如解表藥多輕清走肌腠),展現中醫「由外知內」的診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