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機關之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機關之水
「機關之水」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指筋骨關節周圍聚積的液體,具有潤滑關節、緩衝震盪的作用。此概念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文中提及:「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意指大針的形制設計,可用於疏導關節積聚的水液,以調節氣血運行。
從中醫理論而言,機關之水的生成與代謝,與「津液」的輸布密切相關。津液由水穀精微化生,經三焦氣化而布散全身,其中部分滲注於關節腔隙,形成機關之水。若氣血運行不暢,或外邪侵襲(如風寒濕邪),可能導致水液停滯,形成「水濕痺阻」,進而引發關節腫脹、屈伸不利等症。
在治療上,中醫強調「通調水道」,如《黃帝內經》提出以針刺瀉邪,或配合藥物宣通經絡、利水化濕。常用方劑如五苓散、防己黃芪湯等,皆可調節水液代謝。此外,手法推拿或艾灸亦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助水液歸經。
此概念亦與現代醫學「關節滑液」有相通之處,但中醫更重視其與整體氣化功能的聯繫,視機關之水為維持關節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其異常不僅反映局部病變,亦可能涉及臟腑(如脾、腎)功能失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