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飢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飢傷

病證名,指因長期飢餓或飲食失調,損傷脾胃功能所致的病證。此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後世醫家如張景嶽在《景嶽全書·雜證謨》進一步闡述:「凡失飢傷飽,損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悶,不能消化……神體困倦。」說明飢傷不僅影響消化,更導致全身氣血虛弱,精神萎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化生氣血。長期飢餓或飲食不節,致使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氣機升降失常。輕者表現為脘腹脹滿、食欲不振;重者則氣血生化不足,出現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四肢乏力等虛勞症狀。此外,飢傷亦可能導致腸胃黏膜受損,進一步影響營養吸收,形成惡性循環。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

  1. 消化障礙:脘腹痞悶、噯氣泛酸、食後腹脹,甚則嘔吐清水。
  2. 氣血兩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唇甲淡白,舌質淡嫩,脈細弱。
  3. 神疲倦怠:四肢無力、精神不振,動則氣喘。

治療原則
飢傷初期,脾胃虛弱,不可驟進肥甘厚味,應先以清稀粥飲少量多次餵養,待胃氣漸復,再逐步增加食量與質地。藥物治療以調補脾胃為主,兼顧行氣消滯,常用方劑如:

  • 木香人參丸:補脾益氣,佐以木香行氣,適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者。
  • 大健脾丸(去黃連):側重健脾消食,去黃連以防苦寒傷胃,適合脾胃虛弱而兼食積者。

調養要點
飲食宜選易消化、性味平和之品,如山藥、茯苓、蓮子等,避免生冷黏膩之物。若氣虛明顯,可酌加黃耆、黨參;血虛者配伍當歸、龍眼肉。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鑒》提及:「飢傷胃氣,當以甘淡養之。」強調恢復期需以甘味緩補,如粳米、紅棗等,助脾胃重建運化之功。此外,《脾胃論》亦指出,飢傷久病可能累及腎陽,出現畏寒肢冷等症,此時需溫補脾腎,可選附子理中丸加減。

飢傷之治,重在循序漸進,使脾胃功能逐步恢復,氣血得以充養,則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