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飢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飢疝

飢疝,又稱飢餓疝,是一種因飢餓而引起的腹痛疾病。其發病原因多為寒邪侵犯胃經所致。《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陰氣在內,寒氣客於足陽明、手少陰之絡,令食竟必飢,心之為之痛,故謂之飢疝。」也就是說,當寒邪侵犯胃經時,會導致胃經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起腹部疼痛。飢疝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饑餓時出現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位於上腹部,疼痛性質多為隱痛或鈍痛,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治療方法

飢疝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白朮、黃連、黃芩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飢疝的預防方法

  • 注意飲食,避免過度飢餓。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如果出現飢餓時腹痛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