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飢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飢疝(飢疝)

飢疝,又稱飢餓疝,為中醫病名,指因飢餓而引發之腹痛症狀,首見於《肘後備急方》卷一。此病多因寒邪侵襲胃經,導致陰氣內結,氣血運行不暢而發作。《諸病源候論》卷二十詳述其病機:「陰氣在內,寒氣客於足陽明、手少陰之絡,令食竟必飢,心為之痛,故謂之飢疝。」意指寒邪滯留於足陽明胃經與手少陰心經之絡脈,使患者進食後仍感飢餓,並伴隨心腹疼痛,因而得名。

病因病機

  1. 寒邪犯胃:寒性凝滯,易阻遏氣機,若寒邪客於胃經,則使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導致飢餓時氣血不足,引發腹痛。
  2. 陰氣內盛:體內陰寒之氣過重,陽氣不達,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脾胃功能,使飢餓時疼痛加劇。
  3. 經絡受阻:足陽明胃經與手少陰心經主司消化與氣血運行,若寒邪侵襲此二經,則氣血凝滯,形成飢疝。

臨床表現

  • 飢餓時腹痛:進食後不久即感飢餓,並伴隨脘腹疼痛,得食稍緩,但不久又發。
  • 寒象明顯:疼痛多呈隱痛或冷痛,喜溫喜按,可能伴隨手足不溫、畏寒等症狀。
  • 心腹相引而痛:因手少陰心經受寒,可能出現心痛牽引胃脘不適之感。

治療方法

內服方藥

《肘後備急方》記載一方,以龍膽、附子、黃連各等分研末,每服三克,可溫陽散寒、清熱止痛。此方中:

  • 附子:溫腎助陽,散寒止痛,針對陰寒內盛之病機。
  • 黃連:清熱燥濕,防止寒鬱化熱。
  • 龍膽:疏肝利膽,調暢氣機,助脾胃運化。

針灸療法

可選取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相關穴位,如:

  • 足三里(ST36):健脾胃、調氣血。
  • 內關(PC6):寬胸理氣,緩解心腹疼痛。
  • 中脘(RN12):溫中散寒,調理脾胃。

相關古籍記載

除《肘後備急方》與《諸病源候論》外,《醫宗金鑒》亦提及類似證候,歸屬於「寒疝」範疇,強調溫中散寒為治療大法。

此病與現代醫學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有部分相似之處,然中醫辨證仍以寒客經絡、氣血失調為核心,治療上著重溫通經絡、調和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