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飢不欲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飢不欲食

飢不欲食,又稱「飢不嗜食」,為中醫證名,指患者雖感飢餓,卻無進食欲望,或進食量少,勉強食之亦覺無味。此證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其病機多與脾胃、腎陰失調或餘熱未清有關,臨床需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1. 胃虛有熱
    胃主受納,若胃氣虛弱,兼有內熱,則胃陰受灼,雖有飢感,然胃失和降,故不欲食。此類患者多伴口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
  2. 腎陰虛,虛火乘胃
    腎陰虧虛,不能上濟胃陰,虛火內擾,胃失濡潤,故見飢而不欲食。此證常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多兼腰膝痠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等腎陰不足之症。
  3. 熱病後餘熱未清
    外感熱病後期,餘熱未盡,邪熱留戀中焦,耗傷胃津,導致胃氣不舒,雖覺飢餓,卻不欲進食。此類患者常見低熱不退、口乾咽燥、舌紅苔薄黃等症。

辨證論治

  1. 胃虛有熱

    • 治法:益氣健脾,清胃養陰。
    • 方藥:六君子湯加黃連。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健脾益氣,佐以黃連清胃熱,共奏補虛清熱之效。
  2. 腎陰虛,虛火乘胃

    • 治法:滋腎養陰,引火歸元。
    •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五味子。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滋補腎陰,肉桂引火下行,五味子斂陰生津,合用則虛火得降,胃陰得復。
  3. 熱病後餘熱未清

    • 治法: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 方藥:人參白虎湯(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知母清餘熱,人參益氣生津,粳米、甘草和胃護中,使熱清津復,胃氣自和。

其他相關證型

除上述常見證型外,臨床亦有因肝鬱犯胃、痰濕中阻等導致飢不欲食者。如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可致胃氣不舒,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若痰濕內阻,脾胃運化失司,則需化痰祛濕,方用二陳湯合平胃散化裁。

總之,飢不欲食一證,需詳辨虛實寒熱,結合整體症狀,方能對證施治,恢復脾胃正常納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