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飢不能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飢不能食

證名,指患者雖感飢餓,卻無法進食或食慾不振。此證多因邪氣鬱結、臟腑功能失調,或氣血津液異常所致,常見於胸膈、脾胃相關病證。

病因病機

  1. 邪結胸膈

    • 《傷寒論》指出,邪氣鬱結於胸中,可致氣機壅滯,表現為手足厥冷、脈乍緊,並伴隨心下滿悶、煩躁、飢餓卻無法進食。此類證候宜用吐法,如瓜蒂散,以祛除胸中實邪。
    • 邪氣阻遏中焦,影響脾胃升降,導致雖有飢感,卻因氣機不暢而難以納食。
  2. 脾胃津竭

    • 脾胃陰液不足,胃脘失於濡潤,以致雖有消谷之能(脾熱則消谷而飢),卻因胃枯槁而無法受納食物。此類情況常見於熱病後期或長期陰虛者。
  3. 火熱上沖

    • 胃火亢盛或肝火上炎,可導致火熱之氣上逆,干擾胃氣和降,表現為飢餓感明顯,卻因上焦熱擾而拒食,或進食後易嘔逆。
  4. 痰涎壅滯

    • 痰濕或痰熱之邪上壅於胸膈或胃脘,阻礙氣機,使食物難以下行,故雖知飢卻食不下。此類證候多見於痰飲病或氣鬱化火生痰者。

相關鑑別

  • 飢不欲食:與「飢不能食」相似,但「飢不欲食」更強調雖有飢感卻無進食慾望,多與胃陰不足或虛火內擾相關;而「飢不能食」則偏重於實際進食受阻,常因實邪阻滯或氣機逆亂所致。

治療原則

根據病因不同,治法各異:

  • 邪結胸膈者,可用吐法宣暢氣機之方;
  • 脾胃津虧者,宜滋陰養胃
  • 火熱上沖者,當清熱降火
  • 痰涎壅盛者,需化痰通絡

此證涉及多種病機,臨床須詳辨病因,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