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擊天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擊天磬
擊天磬為中醫導引功法之一,屬齒叩術的具體應用,其名取「天磬」之清越意象,喻指叩齒時如擊磬鳴響,可通調氣機、醒神辟穢。此法源於傳統養生學說,見載於《雜病源流犀燭》引《養性書》:「齒宜朝暮叩以集神……若辟邪穢,叩右齒,名曰擊天磬。」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生髓,故齒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叩齒能震動齒根,刺激腎經脈氣,助益腎精固攝。此外,手足陽明經(大腸經、胃經)循行於齒齦,叩齒可激發經氣流通,調和脾胃運化。
功法特點
- 側重右齒:
傳統臟象理論中,左升右降,右側屬陰主肅降。叩右齒(擊天磬)偏重於降濁、驅邪穢,與叩左齒(稱「鳴天鼓」)的升清作用相輔相成。 - 辟穢機制:
中醫視「穢」為濁邪滯氣,多積於陽明經。叩右齒震動陽明經絡,可宣通滯氣,輔助排濁。《黃庭經》亦提及「叩齒以警身神」,認為叩齒能喚醒體內正氣,驅逐外邪。 - 導引結合:
部分流派將擊天磬與吐納配合,叩齒時配合細緩呼吸,使神氣內斂。清代醫家沈金鰲更強調「朝暮行之」,以順應陽氣晝夜消長規律。
延伸應用
- 養神作用:齒為神之門戶,頻繁叩擊可收攝心神,改善思慮紛雜,符合《內經》「精神內守」之旨。
- 固齒功效:長期練習能促進齒齦氣血循環,延緩齒搖,間接反映腎氣充盛程度。
此功法雖簡,然融合經絡學說、臟象理論及導引術精髓,為中醫預防養生之具體實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