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擊天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擊天鼓
擊天鼓,又稱「鳴天鼓」,為中醫導引養生功法之一,屬傳統自我按摩手法。其法以雙手掩耳,手指叩擊後腦,透過震盪與聲波傳導,刺激經絡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兼具養生與療疾之效。
操作方法
- 姿勢:正坐或站立,頭頸正直,全身放鬆。
- 掩耳:雙手掌心緊貼耳廓,完全覆蓋耳孔,指尖向後。
- 叩擊: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指腹(或僅用食指)輕叩後腦勺「玉枕穴」(枕骨粗隆下方凹陷處),左右交替或同步輕擊。
- 節奏:傳統有「左三右四」之說,即左側叩擊三次,右側四次;亦可雙側同步叩擊,每次約36下。
- 聆聽:操作時耳中可聞「咚咚」如鼓之聲,此即「天鼓」之鳴響。
中醫理論基礎
- 經絡循行:後腦勺為「督脈」與「膀胱經」所過之處,玉枕穴屬膀胱經,與腎相表裏。叩擊此處可激發陽氣,通調督脈,強化腎氣。
- 耳與臟腑關係:《靈樞·脈度》云:「腎氣通於耳。」耳為宗脈之所聚,透過掩耳叩擊,可間接調理腎功能,改善耳鳴、聽力衰退。
- 氣血共振:叩擊產生的震動傳導至顱內,能促進腦部氣血循環,緩解頭暈、健忘,並激發「髓海」(腦為髓海)之氣。
養生功效
- 益腎聰耳:補益腎精,改善耳鳴、耳聾,增強聽力。
- 醒腦安神:疏通頭部氣血,緩解疲勞、失眠,提升專注力。
- 升陽固表:振奮督脈陽氣,增強衛外功能,預防外感。
- 通絡防病:預防頭頸僵硬,調和頸椎氣血,減少眩暈發作。
古籍記載
- 《道樞·太白還丹篇》:「以左右掌掩其耳,用其指擊頂後,左三右四,是為擊天鼓。」強調左右交替叩擊之法。
- 《聖濟總錄》:「舉兩手心緊掩耳門,以指擊其腦戶。常欲其聲壯盛,相續不散。」指出操作時需使耳中鳴響清晰連貫,以達最佳效果。
此功法簡便易行,融入日常可助氣血調和,體現中醫「治未病」之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