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發五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發五處
經外穴名,出自《千金要方》卷十四,為古代灸法治療頭風眩暈的特殊取穴法,由徐嗣伯所傳。此穴組以頭頂旋毛(即「回發」)為中心,配合特定測量法,定位前、後、左、右共五處施灸點,故稱「回發五處」。
定位方法
-
測量口鼻距離:
- 先以繩橫量患者兩口角間長度(「口度」)。
- 再量兩鼻孔外緣間長度(「鼻度」)。
- 將兩長度相加後取半,作為基準繩長。
-
標記頭頂主穴:
- 將基準繩的中點對準頭頂旋毛正中(百會穴附近),繩之前後端需與頭部正中線(督脈)重合,此時繩的兩端即為前、後兩穴。
- 再將繩橫向與正中線垂直交叉,左右兩端即為左、右兩穴。
- 連同旋毛正中,共得五穴。
主治與用法
- 主治:頭風眩暈(風邪上擾清竅所致之頭暈目眩),尤適用於風眩發作頻繁者。
- 灸法:每穴灸「隨年壯」(即與患者年齡相同的壯數),每年施灸三次,以溫通經絡、祛風定眩。
中醫理論基礎
-
與督脈、膀胱經關聯:
- 頭頂旋毛鄰近百會穴(督脈),為諸陽之會,灸之可升舉陽氣、平息內風。
- 前後左右四穴分佈於督脈與膀胱經之間,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配合灸法能疏風散邪。
-
「以度定穴」的古典思維:
- 此法體現中醫「因人制宜」的取穴原則,通過患者自身體表標誌(口鼻比例)確定穴位,符合古代「同身寸」的度量邏輯。
文獻補充
《千金要方》強調此法治療風眩「發即灸之」,顯示其為急性發作時的對症療法。後世醫家亦將此穴組歸類為「經外奇穴」,因其定位融合解剖標誌與動態測量,別於傳統十四經穴。
此灸法結合經絡理論與臨床實證,反映古代中醫對頭風病症的獨特見解與外治技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