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陽救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陽救逆

回陽救逆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溫法範疇,意指透過溫補陽氣、驅散陰寒,以挽救瀕臨脫絕之陽氣,救治因陽氣衰微所致之厥逆危證。此治法主要針對「陽氣暴脫」之急重症,常見於外感寒邪內侵、久病耗陽,或誤治傷陽等情況,導致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甚而浮越欲脫。

核心病機與臨床表現

回陽救逆所治之證,以「陰盛格陽」或「陽氣將脫」為關鍵病機。陽氣為生命之根本,若陽氣衰微,無法溫煦肢體、固攝津液,則見以下危候:

  • 四肢厥冷: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手足冰冷,甚則冷過肘膝。
  • 汗出不止(尤以冷汗為主):陽氣失於固攝,津液外泄,多伴隨面色蒼白或青紫。
  • 嘔吐瀉利:陰寒內盛,脾胃陽衰,運化失司,常見下利清穀(完穀不化)、嘔吐清水。
  • 脈微欲絕:陽氣衰微,鼓動無力,脈象沉細如絲,或浮大無根(真陽外越之象)。
  • 身體疼痛:寒凝經脈,氣血不通,可見周身冷痛,或蜷臥畏寒。

常用方劑與藥物

回陽救逆法強調「急溫存陽」,須選用辛熱峻補之品,直達少陰,溫裡散寒:

  1. 四逆湯(《傷寒論》)

    • 組成:附子(炮)、乾薑、炙甘草。
    • 方義:附子大辛大熱,溫補命門之火;乾薑助附子散寒通陽;甘草緩和藥性,兼固中氣。
    • 適用:陽氣衰微,四肢厥逆,脈沉微者。
  2. 參附湯(《正體類要》)

    • 組成:人參、附子。
    • 方義: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回陽固脫,兩者相配,益氣回陽,適用於陽氣暴脫兼氣虛欲絕者。
  3.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

    • 四逆湯加重乾薑、附子用量,並可加蔥白破陰通陽。
    • 主治:陰盛格陽,症見身反不惡寒、面赤(戴陽證)、脈微欲絕。

辨證要點與延伸應用

  • 真寒假熱證:若見身熱面赤、煩躁等「假熱」之象,實為陽氣浮越於外,需以回陽救逆為本,佐以引火歸元(如肉桂、龍骨、牡蠣)。
  • 少陰病與厥陰病:此治法與《傷寒論》少陰病(心腎陽虛)、厥陰病(寒熱錯雜)密切相關,臨床須細辨陰陽離決之兆。

回陽救逆法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於陽氣未絕之際及時介入,以峻藥挽回生機,為中醫急救學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