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陽九針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陽九針穴

回陽九針穴為中醫針灸學中治療陽氣脫絕之危急重症的重要穴位組合,首載於明代醫家高武所著之《針灸聚英》。此九穴分佈於人體四肢及軀幹,涵蓋多條經脈,具有回陽固脫、醒神開竅、調和氣血之效,臨床多用於救治暈厥、休克、中風閉證等陽氣暴脫之證。

穴位組成與經絡歸屬

  1. 啞門(督脈)
    位於項部,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能通調督脈陽氣,開竅醒腦,主治神志疾患及舌強不語。
  2.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
    掌心第2、3掌骨間,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為心包經滎穴,善清心瀉火、安神定志,可緩解陽脫所致之煩躁昏厥。
  3.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能健脾益氣、調補肝腎,為回陽救逆之要穴。
  4. 湧泉(足少陰腎經)
    足底第2、3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3凹陷處。為腎經井穴,可引火歸元、滋陰潛陽,治陽氣浮越之厥逆。
  5. 太谿(足少陰腎經)
    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為腎經原穴,能補益腎氣、溫陽固脫,為回陽救逆之基礎穴。
  6. 中脘(任脈)
    臍上4寸,前正中線上。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可健運中焦、升提陽氣,治陽氣下陷之脫證。
  7. 環跳(足少陽膽經)
    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處。為足少陽、太陽之交會穴,能疏通下肢氣血,助陽氣布達。
  8.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為胃經合穴及強壯要穴,可補益脾胃、扶正固本,為回陽固脫之關鍵。
  9.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為大腸經原穴,能宣通氣機、提振陽氣,兼解表散邪。

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

回陽九針穴之配伍,體現中醫「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治則。督脈(啞門)與任脈(中脘)相配,調節一身陰陽;四肢末端穴(如湧泉、勞宮)可引陽入陰;太谿、三陰交補益先天與後天之氣;足三里、合谷調和氣血;環跳疏通經氣。諸穴協同,共奏回陽救逆之功。

此九穴不僅用於急救,亦可用於陽氣虛衰之慢性病調理,如久病體弱、畏寒肢冷等。針刺時多施以補法或溫針,以助陽氣生發。歷代醫家視此為回陽固脫之要法,展現針灸「一針二灸三用藥」的治療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