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迴旋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迴旋灸

迴旋灸為中醫灸法之一,屬於懸起灸的範疇。其操作方式是以點燃的艾條,在施灸部位上方保持一定距離,並以均勻速度作迴旋運動,使熱力溫和且廣泛地作用於體表。此法不僅能促進氣血運行,亦可疏通經絡,適用於風濕痹痛、經絡阻滯及氣血不暢等證。

作用原理
迴旋灸藉由艾火之溫熱刺激,配合迴旋手法,使熱力均勻滲透,達到溫通經脈、散寒除濕之效。中醫理論認為,此手法能激發經氣,調和營衛,尤其適合病位較廣或病勢纏綿者,如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麻木或局部氣血瘀滯之證。

臨床應用

  1. 風濕痹痛:針對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迴旋灸可擴散熱力至周圍經絡,緩解寒濕凝滯之象。
  2. 神經麻痺:如面癱或肢體麻木,透過迴旋移動刺激多處穴位,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3. 氣血瘀滯:適用於慢性勞損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之痠脹疼痛,以溫熱推動瘀阻。

操作特點
迴旋灸強調「勻、緩、穩」,艾條距皮膚約2至3公分,以腕力帶動迴旋,範圍直徑約5至10公分,使熱感持續而無灼痛。此法兼顧灸療的溫補特性與手法靈活性,尤其適合需廣泛刺激卻不宜直接灼燙的部位。

與其他灸法之區別
相較於定點施灸的溫和灸或雀啄灸的間斷刺激,迴旋灸的熱力覆蓋更廣,且透過動態手法增強經氣調動,適合病位瀰漫或需多經絡協同調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