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食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食單

回食單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首見於《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多因情志不暢,氣機鬱滯,痰濁內結所致。其病位在咽喉,臨床特徵為喉中兩側現紅色條狀隆起,稱為「甸氣」;若於喉間小舌下方見紫紅斑點,狀如豆粒,則稱「梅核」。若無明顯結核,則病竈多位於舌根底部,或左或右,並可見青筋纏繞於上腭。部分患者咽喉黏膜呈現白色分泌物,形似蜆肉或桃膠,伴隨兩側紅筋下垂。

病情遷延者,可出現心胸及背部疼痛,時有噯氣,自覺喉中如蟲爬行,甚則吞咽困難,骨鯁感明顯,進食易誘發疼痛。此症與現代醫學「咽異感症」或「慢性咽炎」部分表現相似,然中醫辨證尤重氣鬱痰阻之病機。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主,常用方劑如下:

  1. 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適用於痰熱內擾、胸悶煩躁者。
  2. 半夏厚樸湯:行氣開鬱、降逆化痰,為治梅核氣之經典方,可酌加柴胡、香附以增強疏肝之效。
    若兼見血瘀,可佐丹參、赤芍活血通絡;痰黏難咯者,加浙貝母、瓜蔞以潤燥化痰。

相關名詞辨析
回食單與「甸氣」病症相通,然古籍所述細節略有差異。甸氣多強調喉間氣機壅滯,而回食單更著重於痰瘀互結之形質變化。二者皆屬情志致病範疇,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此症反映了中醫「痰氣互結」理論,提示臨床需審證求因,結合四診以辨虛實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