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步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步引
步引為中醫導引術之一,專指以站立或行走姿勢為主體的養生功法,屬傳統肢體運動與呼吸調息結合的養生技術。其名初見於《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為早期導引文獻之一,顯示此術於漢代已具系統性理論與實踐方法。
理論基礎
步引融合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強調「動形以達鬱」。《黃帝內經》提及「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步引即透過肢體舒展配合呼吸,調暢經脈氣機,尤重足三陰、足三陽經之循行。其動作設計常模擬自然姿態,如禽戲步法,或配合五運六氣之理,以應四時養生之需。
功法特點
- 動靜相兼:步引雖以動態行走為主,然講究「步穩息深」,每一步皆需意守丹田,達到形動而神靜之境。
- 方位導引:部分流派結合五行方位,如東方屬木主肝,步向東而行可疏肝利膽;或依子午流注,擇時練功以強化經絡效益。
- 吐納配合:呼吸節奏與步伐相應,常見「三步一吸、三步一呼」之法,使內氣與外動協調。
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將步引用於「治未病」及慢性調理,如:
- 消導積滯:通過腰胯擺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脘腹痞滿。
- 宣肺通絡:擴胸展臂之步式助肺氣宣發,適用於久咳胸悶。
- 疏筋解鬱:緩行配合上肢導引,可緩解情志不暢所致之肩背拘急。
文獻淵源
除《漢書》所載,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亦收錄多種步引法,如「雁行氣法」,強調「輕搖其身,以通血脈」。後世發展出太極步、八卦走轉等衍生形式,皆承步引「以步為引」之核心,結合內家拳術與丹道思想。
步引作為導引分支,體現中醫「形神共養」理念,其簡易性與適應性,使之成為傳統養生文化中歷久不衰的實踐方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