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霍亂轉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霍亂轉筋

霍亂轉筋,又稱轉筋霍亂,為中醫病名,指因霍亂劇烈吐瀉後,津液驟失,氣血耗傷,筋脈失於濡養,或復感風寒邪氣,導致肢體筋脈攣急拘攣之症。此病多發於霍亂吐利之後,屬急症範疇,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津液暴脫,筋脈失養
    霍亂吐瀉過劇,體內津液急速流失,氣血隨之耗損。中醫認為「津血同源」,津液虧虛則血脈不充,筋脈失於濡潤,故見攣急抽搐。《諸病源候論》指出:「霍亂大吐下後,陰陽俱虛,血氣虛極,手足逆冷,榮衛不理,冷搏於筋,則筋為之轉。」
  2. 風冷外襲,經絡受阻
    吐瀉後正氣虛弱,風寒之邪乘虛侵襲筋脈。足三陰(脾、肝、腎)、三陽(胃、膽、膀胱)之筋皆起於足趾;手三陰(肺、心、心包)、三陽(大腸、小腸、三焦)之筋起於手指,邪氣客於經筋,寒性收引,致筋脈拘急。《聖濟總錄》進一步闡述:「霍亂轉筋,緣風冷傷於三焦,傳於脾胃,陽氣不宣,四肢筋絡不得舒緩。」
  3. 中下焦陽虛,寒凝筋脈
    脾胃為後天之本,吐瀉後中焦陽氣衰敗,下焦膀胱與腎陽亦虛,寒從內生。足陽明胃經與膀胱經循行於下肢,陽虛則經脈失溫,寒凝筋急,故見脛筋攣結、臠肉緊痛,甚則陰縮舌卷,屬危候。

臨床表現

  • 主症:手足筋脈攣急,常見小腿腓腸肌(俗稱「腳轉筋」)或手指拘攣,痛如絞扭。
  • 兼症:吐瀉後面色蒼白、四肢逆冷、汗出脈微,或見腹部絞痛、舌淡苔白。
  • 危重徵象:若見陰器縮入、舌卷囊縮,為陽氣衰微之兆,預後不良。

治療原則

霍亂轉筋以溫陽散寒、調和氣血、舒筋緩急為主,分內治與外治:

  1. 內服方藥

    • 理中丸(《傷寒論》):溫中散寒,補益脾胃,適用於中焦虛寒者。
    • 木瓜湯:木瓜酸溫,專舒筋活絡,配吳茱萸、生薑以溫經散寒。
    • 雞舌香散(《聖濟總錄》):以丁香、藿香等芳香化濁,溫中止痙。
    • 胡椒:辛熱溫通,可單味研末沖服,散寒止痛。
  2. 外治療法

    • 灸法:選用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溫灸以回陽救逆;局部轉筋處可灸承山、委中等穴。
    • 熱熨法:以炒鹽或艾葉包熱熨患處,助氣血流通。

相關病證辨析

  • 寒霍亂:以吐瀉清水、肢冷脈沉為主,轉筋多因寒盛。
  • 熱霍亂:吐瀉物臭穢、發熱煩渴,轉筋可兼見熱象,治宜清熱化濕。

霍亂轉筋一證,關鍵在於辨明寒熱虛實,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尤重溫陽固脫。歷代醫家如巢元方、羅美(《羅氏會約醫鏡》)皆強調「陽氣復則筋自舒」,臨證需緊扣病機,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