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霍亂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霍亂痧

霍亂痧乃痧證之一,屬中醫急症範疇,其病機多因外感穢濁疫癘之氣,或內傷飲食積滯,導致氣血逆亂、經絡壅塞而成。此證可分為「乾霍亂痧」與「吐瀉霍亂痧」兩類,臨床表現與治法各異,需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霍亂痧之發,多因暑濕穢濁之邪外襲,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致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穢毒鬱閉於內,阻遏氣血,痧毒或入血分,或滯氣分,因而發病。

證型與治法

  1. 乾霍亂痧(痧毒入血分)

    • 主證:突然腹中絞痛,盤腸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躁悶亂,面色青紫,痧筋隱現。
    • 治法:急宜放痧泄毒,以針刺或刮痧法引邪外出。若因新進飲食積滯,可先探吐;久積則宜消導攻下,如潤下丸之類,通腑泄濁。
  2. 吐瀉霍亂痧(痧毒入氣分)

    • 主證:腹痛兼見吐瀉交作,嘔出物酸腐,瀉下穢臭,或伴惡寒發熱,痧筋顯露。
    • 治法:先以刮痧通絡,痧筋明顯者可放痧;繼調氣機,分利陰陽。若吐瀉後腹痛未減,乃穢濁未清,可選藿香正氣散化濁和中。然需注意,此證忌過用溫燥固澀之品,如山藥、茯苓等恐壅滯氣機,反增其痧。

用方舉隅

  • 寶花散:適用於痧毒壅盛,脘腹脹痛,功能清熱解毒、行氣活血。
  • 潤下丸:主治乾霍亂痧腑氣不通,可導滯通便,使痧毒從下而解。

禁忌與調治原則

治療霍亂痧,首重疏通,切忌妄用止瀉、溫補之劑。若誤投燥濕溫暖之藥,恐痧毒內閉,加重氣血鬱滯。此外,需辨明食積與血瘀之別,食積宜消導(如山楂、神麴),血瘀宜活血(如桃仁、紅花),務使邪有出路。

霍亂痧與尋常霍亂(如寒霍亂、熱霍亂)有別,其關鍵在於痧毒為患,故治法側重外治放痧與內服疏導相結合。歷代痧症專書如《痧脹玉衡》亦詳載其變證與救急之法,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