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霍亂煩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霍亂煩渴
霍亂煩渴為中醫病證名,屬「渴證」範疇,指因霍亂劇烈吐瀉,津液驟然耗傷,導致臟腑氣機失調,上焦鬱熱,津液不布而發生的口渴症狀。此證首見於《聖濟總錄·卷三十九》,其載:「霍亂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則藏氣不和,上焦熱,津液不足,故霍亂而煩渴也。」後世醫家如《癥因脈治》進一步將其分為外感霍亂煩渴與內傷霍亂煩渴,二者病機與治法各異。
病因病機
霍亂煩渴的關鍵在於津液暴脫與氣化失司。霍亂吐瀉劇烈,脾胃升降失常,津液隨吐瀉外泄,臟腑失濡,上焦陽氣鬱而化熱,灼耗殘存津液,故見煩躁口渴。此外,若素體陰虛或元氣虧損,吐瀉後更易陰陽兩傷,加重煩渴。
證型辨治
1. 外感霍亂煩渴
- 病機:多因外感暑濕穢濁之邪,內擾脾胃,吐瀉後邪熱未清,津液耗傷,熱鬱上焦。
- 表現:吐瀉後心下煩悶,唇焦口燥,渴喜冷飲,脈象沉滑或躁疾。
- 治法:清熱生津,和胃止渴。
- 方藥:
- 知母石膏湯:清胃瀉火,適用於熱盛津傷。
- 葛根清胃湯:解肌透熱,生津止渴,兼化濕邪。
- 人參白虎湯:益氣清熱,適用於氣陰兩傷而熱熾者。
2. 內傷霍亂煩渴
- 病機:素體虛弱或吐瀉過度,元氣大傷,陰津虧耗,氣不化津,故雖渴而不欲多飲。
- 表現:吐瀉後心煩口渴,但飲不多,口乾而唇舌不燥,脈沉細軟弱,或浮大虛空。
- 治法:益氣固脫,滋陰生津。
- 方藥:
- 人參生脈散:益氣斂津,復脈生津,適用於氣陰兩虛。
- 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適用於真陰虧耗之證。
- 獨參湯:大補元氣,急救氣隨津脫之危候。
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霍亂煩渴的辨證需緊扣津液代謝與氣化功能。外感者以「熱盛津傷」為主,內傷者以「氣陰兩虛」為要,治療時須區分虛實。此外,《傷寒論》中「霍亂篇」亦提及陰陽離決之危證,若見煩渴無度、四肢厥冷,當急予通脈四逆湯類回陽救逆,此為霍亂煩渴之變證,不可不察。
此證體現中醫「存津液,護陽氣」的治療核心,臨床需結合脈證,細辨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