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霍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霍亂
霍亂,又稱「觸惡」,為中醫病名,指突發劇烈吐瀉、心腹絞痛之疾。其病因多與陰陽清濁之氣失調相關,病位主要在腸胃,常因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或情志內傷而誘發。
病因病機
《靈樞·五亂》云:「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指出此病乃清濁之氣逆亂,營衛失和所致。《諸病源候論》進一步闡述,認為霍亂因「溫涼不調」,陰陽二氣相搏,清濁混淆,亂於腸胃,復遇飲食不潔而發作。《雜病源流犀燭》則強調「中氣素虛」為本,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或穢濁邪毒皆可觸發,尤以夏秋濕熱季節為甚。
證型與臨床表現
霍亂可分為濕霍亂與乾霍亂兩大類:
- 濕霍亂:以劇烈吐瀉為主,分寒熱二證。
- 寒霍亂:吐瀉清水或如米泔,肢冷脈沉,口不渴,苔白膩。多因寒濕困脾,陽氣衰微。
- 熱霍亂:吐瀉酸臭,煩渴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多因暑熱夾濕,鬱遏中焦。
- 乾霍亂(又名「絞腸痧」):驟發腹中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躁悶亂,甚則面青肢厥。此乃穢濁之氣壅塞腸胃,氣機閉阻所致,病情尤為凶險。
治療原則
中醫治霍亂首重分型辨治,以調和陰陽、祛邪扶正為要:
- 寒霍亂:溫中散寒,方用附子理中湯、藿香正氣散;若陽氣暴脫,急投急救回陽湯。
- 熱霍亂:清熱化濕,方選黃連香薷飲或蠶矢湯。
- 乾霍亂:宜開竅辟穢、行氣通閉,可先用行軍散搐鼻取嚏,或內服玉樞丹,配合刮痧、刺絡放血等外治法。
外治法與急救
除內服藥物外,傳統中醫亦重視外治:
- 刮痧:於背部膀胱經或肘窩、膝窩刮拭,以泄邪通絡。
- 熨法:以溫熱藥包(如生薑、蔥白)熨敷脘腹,散寒止痛。
- 針刺:取穴中脘、內關、足三里等,調和脾胃氣機。
歷史與疫病關聯
古代文獻如《傷寒溯源集》記載,霍亂可呈「時行」之勢,於暑濕盛行之際闔境傳染,與現代醫學之「烈性傳染病霍亂」部分特徵相合。中醫對此類疫癘霍亂,除辨證用藥外,亦強調「解毒避穢」,如衛生防疫寶丹即為防治時疫之方。
霍亂一病,中醫從氣機逆亂、邪客腸胃立論,治療上注重分寒熱、辨虛實,結合內外治法,體系完備,至今仍有臨床參考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