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珠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珠疔

病名與歸屬
火珠疔屬中醫「痘疔」範疇,為疔瘡之一種,其特徵為發病急驟、症候凶險,多因熱毒熾盛,蘊結於鼻竅(鼻竅)所致。此病名形象描述其狀如「火珠」,蓋因患處紅腫灼熱,兼見鼻息噴火之象,屬中醫外科急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火珠疔之成,多因內蘊火毒,外感風熱邪氣,兩相搏結,上攻鼻竅。熱毒壅滯經絡,氣血瘀阻,化腐成膿。其病位在肺胃,因鼻為肺竅,而胃經循行於鼻旁,故肺胃火盛者易發此症。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疔生於鼻竅內,初起紅腫堅硬,形如粟米,頂尖根深,繼而腫勢擴散,疼痛劇烈,甚則鼻竅堵塞,氣息難出。
  2. 全身症狀:熱毒內擾,可見面赤目紅、煩躁口渴、痰涎壅盛;火毒攻心則神昏譫語。若熱極生風,可引動肝風而見抽搐。
  3. 特徵性表現:鼻息灼熱如噴火,乃因火毒上炎,燔灼氣道所致。

治法
內治:以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為主,急投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此方融合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白虎湯三方之效,能大清氣血熱毒。若痰熱壅盛,可加竹瀝、膽南星;便秘者加大黃通腑泄熱。
外治:局部塗敷黃連膏(黃連、黃柏、當歸等製成),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若膿成未潰,可配合針刺排膿,但忌早期切開,以免毒邪走散。

變證與轉歸
火珠疔若失治,毒邪易內陷營血,致「疔瘡走黃」(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症見高熱神昏、斑疹隱隱,當急予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開竅醒神。

古籍考據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提及:「疔瘡發於鼻內,紅腫如珠,痛引腦項,名火珠疔。」強調其與一般鼻瘡之別,在於毒勢峻烈,需辨明虛實,不可妄用溫補。

現代中醫見解
當代中醫認為,火珠疔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相關,治療上除傳統方藥外,可配合大劑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增強解毒之力,然仍需嚴密觀察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