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珠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珠瘡
病名
火珠瘡,首載於清代《外科真詮》卷下,屬中醫外科熱毒瘡瘍範疇。其病因多由心肝二經鬱熱化火,毒邪熾盛,外發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 情志內傷:心主血脈,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心火亢盛,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毒蘊結,上攻頭面。
-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助濕生熱,濕熱內蘊,燔灼氣血,外發為瘡。
- 外感邪毒:風熱之邪外襲,與內火相搏,鬱於肌腠,發為皰疹。
臨床表現
- 好發部位:多見於頭皮,亦可發於腹部或其他部位。
- 初期症狀:患處皮膚突發紅赤腫脹,中心隆起透明或黃白色水皰,狀如珍珠,光亮圓潤,故稱「火珠」。
- 疼痛特徵:灼熱刺痛,痛勢劇烈,如烙如火燎,觸之尤甚。
- 病程演變:若未及時治療,水皰可能破潰滲液,或化膿結痂,周邊皮膚持續焮紅。
鑑別診斷
- 與帶狀皰疹(蛇串瘡)區別:
- 火珠瘡皰疹多孤立散在,皰壁緊脹,疼痛以灼熱為主;
- 帶狀皰疹常沿神經走向成簇分布,伴明顯針刺樣痛,後期易遺留神經痛。
- 與熱瘡(單純皰疹)區別:
熱瘡多發於口唇、鼻周,皰小易破,反覆發作,而火珠瘡多為急性起病,皰大光亮。
治療方法
-
內治法
- 主方:解毒瀉心湯(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生地、赤芍等),功能清心瀉肝、涼血解毒。
- 加減:
- 若熱毒熾盛,加紫草、大青葉以增強解毒之力;
- 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丹皮活血止痛;
- 兼見口苦咽乾,可佐龍膽草清肝瀉火。
-
外治法
- 初起期:以生蘿蔔汁頻塗患處,取其辛涼散熱、解毒消腫之效。
- 腫痛明顯:大黃研末,調米醋成糊外敷,清熱化瘀,緩解灼痛。
- 梅花針療法:若發於腹部,可配合梅花針輕叩周圍皮膚,引邪外透,疏通經絡氣血。
古籍佐證
《外科真詮》強調:「火珠瘡由心肝火毒上衝,非尋常熱瘡可比。」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提及:「火珠之形,亮如水晶,治當急瀉其火,遲則毒陷。」可見此病以「熱毒壅盛」為核心病機,治療重在速清內火,防其燎原。
現代對應探討
據症狀描述,火珠瘡近似於現代醫學「非典型帶狀皰疹」或「局限性皰疹性皮炎」,但中醫更注重從經絡臟腑辨證,強調心肝火毒與局部症狀的關聯性,治療上亦不拘泥於抗病毒,而重在調和整體氣血陰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