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中

病名
火中為類中風之一,首見於《醫宗必讀·類中風》,又稱「中火」。《醫學心悟·類中風》指出,此病多因將息失宜,導致心火暴盛,腎水虛衰,水火失濟,陰不制陽,虛陽上亢而發。其病機核心在於心腎不交,火熱內擾,上衝腦竅,故見猝然昏仆、神識不清等類中風之候。

病因病機

  1. 心火暴盛:情志過極,五志化火,或過食辛熱厚味,助火生熱,致使心火亢盛,燔灼神明。
  2. 腎水虧虛:素體陰虛,或勞倦過度,暗耗腎精,腎水不足,無以制約心火,形成陰虛火旺之勢。
  3. 痰熱互結:火盛煉液成痰,痰熱上蒙清竅,加重神昏、癱瘓等症。

臨床表現

  • 主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語謇澀或不能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 兼症:面赤如妝,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洪數或弦細數。
  • 痰熱證:若兼痰濕,可見喉中痰鳴,胸悶嘔惡,舌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心火熾盛證

    • 病機:心火亢盛,擾亂神明。
    • 治法:清心瀉火,開竅醒神。
    • 方藥
      • 牛黃清心丸(《痘疹世醫心法》):清心解毒,豁痰開竅,適用於熱閉神昏。
      •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瀉火通便,清上泄下,適用於胸膈煩熱、便秘者。
  2. 陰虛火旺證

    • 病機:腎陰不足,虛火上炎。
    • 治法:滋陰降火,潛陽熄風。
    • 方藥
      •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減:滋補腎陰,可酌加知母、黃柏(即知柏地黃丸)以增強降火之力。
      • 滅火湯(《辨證錄》):生地、玄參、麥冬等滋陰降火,適用於虛火內擾之證。
  3. 痰熱阻竅證

    • 病機:痰熱互結,蒙蔽清竅。
    • 治法:清熱化痰,開竅通絡。
    • 方藥
      •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加減:貝母、瓜蔞、天花粉等清熱化痰,可加膽南星、竹瀝以增強化痰開竅之效。

相關理論延伸

  • 與中風鑑別:火中屬「類中風」,雖有昏仆、偏癱等類似中風之症,但病因以火熱為主,與真中風之風、痰、瘀阻絡有別。
  • 五志化火:中醫認為怒、喜、思、憂、恐等情志過極皆可化火,火中發病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臨床需注重調暢情志。
  • 標本同治:火中急性期以瀉火、開竅治標為主,緩解期則需滋陰固本,調理心腎,以防復發。

此病反映了中醫「陽亢風動」「火性炎上」的病理特點,治療上強調「熱者寒之」「虛者補之」的原則,結合具體證候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