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針

火針,又稱煨針燔針,為中醫傳統針具之一,最早記載於《備急千金要方》。其形制特點鮮明,現代多以不銹鋼製成,針體粗圓,長約3至4寸,針尖鋒利,針柄則以角質、竹木等材料包裹,便於持握。亦有以鎢絲、鉬絲製作者,形似毫針而略粗長,因金屬導熱性佳,受熱後散熱迅速,不易彎折變形,適合高溫操作。

操作與應用
火針療法屬溫通法範疇,操作時先將針體燒至通紅,迅速刺入穴位或患處,旋即退出。此法藉火熱之力刺激經絡,兼具針刺溫灸雙重效應,能激發陽氣、散寒除濕、活血化瘀。其關鍵在於「紅、準、快」——針需燒至紅亮,進針部位精準,手法迅捷以減輕痛感。

臨床主治
火針多用於外科與痺症治療,如:

  1. 癰疽瘡瘍:火針可排膿泄毒,促進瘡口癒合。
  2. 瘰癧(淋巴結結核):以火針破結散瘀,疏通局部氣血。
  3. 頑癬疣痣:高溫直接灼蝕病竈,祛除濕毒。
  4. 風寒濕痺:針對關節冷痛、麻木,溫通經脈以驅邪外出。

與九針之關係
火針亦被視為古代九針中的大針。《靈樞·九針十二原》載,大針「長四寸,鋒如挺」,主攻「水氣不通,留於關節」,與後世火針療法相合,強調其通利關節、消散水濕之效。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火針之效源於「以熱引熱」與「借火助陽」:

  • 火性炎上,能開泄腠理,引邪外達,故可治熱毒壅滯之症(如癰疽)。
  • 火熱溫煦,可振奮陽氣,驅散深伏寒邪,尤適「寒痺久痼」之證。

火針療法融合針灸與溫熨之長,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為外治法中獨具特色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