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脹
病證名,屬鼓脹之一,首見於《張氏醫通·鼓脹》。其證特徵為面色枯槁無華,形體消瘦,腹部脹急堅硬,且腹內可觸及塊壘狀結聚,凹凸不平。此證雖見腹脹,然與水腫不同,其病機非關腎水泛濫,故不可誤用溫補腎陽、利水滲濕之劑。
病因病機
火脹多因肝鬱化火,或陰虛內熱,久病耗傷陰血,致使火熱內熾,灼傷經絡,氣血壅滯於腹中所致。熱毒蘊結,氣滯血瘀,故見腹中塊壘;陰液虧虛,失於濡養,故形體消瘦、面色枯槁。
治法與方藥
若誤投《金匱》腎氣丸等溫補之劑,恐助火勢,當急以清熱瀉火、疏肝涼血為治。可選黃連、黃柏苦寒直折火熱;金鈴子疏肝行氣,散結止痛;白芍養陰柔肝,緩急止痛。若火鬱深重,可反佐少量肉桂、附子,取「熱因熱用」之法,引火歸元,兼防苦寒冰伏之弊。然此法需謹慎,須辨明虛實寒熱。
預後與轉歸
若見喘促、泄瀉不止、肢體枯瘦,脈象散亂無根(無胃氣),則屬陰竭陽脫之危候,預後不良。
相關條目
本證與「鼓脹」相關,然鼓脹涵蓋範圍廣,包含氣鼓、血鼓、水鼓等,火脹為其中一類,需詳辨病機,對證施治。
(按:中醫臨證需四診合參,本文僅述古籍所載及理論框架,具體辨治當依實際脈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