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鬱胃脘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鬱胃脘痛
病證名,屬中醫胃脘痛範疇,因肝火鬱熱上犯胃脘所致。首見於《類證治裁·胃脘痛》,其後《醫醇剩義》進一步闡述:「肝為將軍之官,其體陰而用陽,性剛易鬱,一旦氣機壅滯,則鬱而化火,火性上炎,橫逆犯胃,致胃脘灼痛,牽連脅肋。」此證特點為痛勢急迫,發作時持續數日,脈象多見弦數,舌質偏紅,苔黃或薄黃。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則化火,形成「肝鬱化火」之證。肝火循經上擾,侵犯胃腑,導致胃氣失和,升降失常,遂發為胃脘灼痛。其痛多伴隨脅肋脹悶、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肝火熾盛之象,嚴重者可見嘔酸嘈雜、大便乾結等熱象。
辨證要點
- 主症: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脅肋,遇情志刺激加重。
- 兼症:口乾口苦、吞酸噯氣、心煩易怒、小便短赤。
-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療原則
以「苦辛泄熱、疏肝和胃」為主,清瀉肝火以治本,理氣開鬱以治標。
常用方藥
-
主方:
- 黃連、山梔(薑汁炒):苦寒瀉火,清肝胃鬱熱,為君藥。
- 香附、川芎、陳皮、枳殼:疏肝解鬱,理氣和胃,為臣藥。
- 炮薑:反佐之品,辛溫制約苦寒之性,防寒涼傷中,為使藥。
-
加減方:
- 化肝煎(《景岳全書》):適用於肝火熾盛、胃痛劇烈者,以青皮、陳皮、芍藥、丹皮、梔子、澤瀉為主,側重清肝瀉火。
- 一貫煎(《續名醫類案》):適用於肝鬱化火兼陰虛者,以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川楝子滋陰疏肝。
臨證備要
此證需與「寒凝胃痛」、「食滯胃痛」鑑別。寒凝者痛喜溫按,舌淡苔白;食滯者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火鬱胃脘痛屬實熱證,治療忌用溫燥,以免助火傷陰。若兼見胃陰不足,可酌加沙參、麥冬等甘涼濡潤之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