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鬱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鬱嗽為中醫病證名,指因痰鬱化火、氣機壅滯所致之咳嗽,屬內傷咳嗽範疇。其病機核心在於「鬱火挾痰」,多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或外邪內傳,導致氣機鬱滯,久則化火煉痰,痰火互結,上逆犯肺而發。
病因病機
- 情志鬱結:肝主疏泄,情志抑鬱則肝氣不舒,氣鬱化火,木火刑金,灼津成痰,形成「肝火犯肺」之證。
- 飲食積熱:過食辛辣厚味,脾胃運化失常,濕聚生痰,痰鬱中焦,鬱久化熱,上蒸於肺。
- 外邪內傳:外感風寒或風熱未及時宣散,邪氣內陷,鬱而化火,與內痰相搏,阻滯肺絡。
臨床表現
- 咳嗽聲重,痰黏稠難咯,色黃或帶青灰
- 胸膈滿悶,咳時引脅作痛
- 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 可兼見心煩易怒、夜寐不安等火鬱之象
證型分類與治法
-
痰火鬱肺證
- 主症:咳嗽痰黏,胸膈痞滿,面赤口乾
- 治法:開鬱瀉火,化痰止咳
- 方藥:
- 訶子散加減(訶子、海浮石、瓜蔞仁、青黛、香附、黃芩)
- 或選《醫學統旨》清金化痰湯(黃芩、梔子、桑白皮、貝母、瓜蔞仁)
-
肝火犯肺證
- 主症:咳引脅痛,急躁易怒,痰中帶血絲
-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解鬱
- 方藥:
- 黛蛤散合瀉白散(青黛、蛤殼、桑白皮、地骨皮)
- 酌加鬱金、枇杷葉疏肝降逆
-
脾虛痰滯證
- 主症:咳嗽痰多,納呆乏力,舌淡胖有齒痕
- 治法:健脾化痰,佐以清鬱
- 方藥:
- 二陳湯加梔子、桔梗、枳殼
- 若土虛木乘,可用六君子湯加柴胡、白芍
古籍論述補充
《丹溪心法》強調:「鬱火咳嗽,當以開鬱為先,不可驟用寒涼。」故治療上注重調暢氣機,如香附、鬱金等理氣藥常與清熱化痰藥並用。《症因脈治》更指出:「火鬱之嗽,必先疏其內滯,後清其火。」臨證時需辨明痰與火孰輕孰重,痰盛者以瓜蔞、半夏化痰為要,火旺者則以黃芩、青黛直折火勢。
外治法
傳統中醫亦可用「噙化丸」局部施治,如《醫方考》所載:「以蜜丸含化,使藥力徐徐上達華蓋」,適用於痰火膠結咽喉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