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鬱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鬱喘

病證名,指因火邪內鬱於內,導致肺氣壅遏不宣而引發的氣喘證候。此證首見於《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屬中醫「喘證」範疇,其病機關鍵在於邪熱內蘊,阻滯氣機,使肺失肅降,氣逆作喘。

病因病機

火鬱喘多因外感熱邪未解,內傳鬱閉;或情志失調,五志化火;或飲食辛辣厚味,積熱內生。火性炎上,鬱結於肺,灼傷津液,煉液為痰,痰熱互結,進一步阻滯氣道,致使肺氣不得宣發肅降,故而喘促。

臨床表現

  • 主症:喘促氣急,呼吸粗重,甚則張口抬肩。
  • 兼症:胸悶煩躁,面赤浮腫(《醫宗金鑑》稱「面赤浮腫」為火鬱喘特徵),口乾咽痛,痰黃黏稠,或見厥逆(氣機壅遏,陽氣不達四末)。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或乾燥,脈象滑數或弦數。

治法與方藥

  1. 宣散蓄熱,疏肝解鬱

    • 適用於情志鬱火內生者,症見喘促伴胸脅脹滿、神情悶亂。
    • 代表方逍遙散加黃連、吳茱萸(茱連),疏肝健脾,清瀉鬱火。
  2. 清瀉肺熱,化痰平喘

    • 適用於痰熱壅肺者,症見喘咳痰黃、面赤浮腫。
    • 代表方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清肺降火,止咳平喘;若痰熱甚者,可合麻杏石甘湯增強清宣之力。
  3. 其他辨證加減

    • 若兼陰傷,可加麥冬、沙參養陰潤肺;
    • 若氣滯明顯,加枳殼、枇杷葉寬胸下氣。

古籍論述

  •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火鬱喘因「邪熱內鬱,肺氣壅遏」,強調宣散蓄熱為要。
  • 《醫宗金鑑·喘急死證》提出「面赤浮腫」為火鬱喘的辨證眼目,並以瀉白散為主治方,體現「火鬱發之」的治療思路。

與其他喘證鑑別

  • 痰喘:以痰聲漉漉、苔膩為主,治宜化痰降氣(如二陳湯)。
  • 虛喘:氣短聲低,動則加劇,多屬肺腎兩虛(如生脈散、腎氣丸)。
  • 火鬱喘:以熱象(面赤、痰黃、脈數)與氣鬱(胸悶、煩躁)並見為特徵,需清熱解鬱並舉。

此證需緊扣「鬱火」病機,不可單用寒涼抑火,當佐以宣透疏解,使邪有出路,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