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疫

病證名,指因火氣過盛而引發的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屬中醫溫病範疇。其病因多與天時不正、戾氣流行,或人體內火邪熾盛相關,臨床表現以熱象顯著、傳變迅速為特點。

病因病機

《素問·本病論》提及:「赤氣彰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甚。」說明火疫的形成與自然界「赤氣」(暑熱之氣)過盛有關,此氣化火,侵襲人體後易致臟腑火熱內蘊。火為陽邪,其性炎上,易耗氣傷津,並具燎原之勢,故火疫發病急驟,症狀多見高熱、煩躁、口渴引飲,甚則神昏譫語。

臨床表現

  1. 熱盛傷津:高熱不退,面赤唇焦,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
  2. 火毒攻心:躁擾不寧,譫妄狂亂,或見斑疹衄血,舌絳少苔。
  3. 傳染性強:易於人群中流行,多發於暑熱季節,或氣候異常炎熱乾燥之時。

辨證分型

  1. 氣分火熾:以壯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主,屬陽明經證,類似《傷寒論》之白虎湯證。
  2. 營血分火毒:熱入營血,見斑疹隱隱、神昏舌絳,宜清營涼血,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類方。
  3. 火熱夾濕:兼見胸悶脘痞、苔黃膩,需清熱化濕,如甘露消毒丹加減。

治法方藥

火疫治療以「清熱瀉火、解毒透邪」為大法,依病位深淺選方:

  • 氣分熱盛:白虎湯加減,重用石膏、知母清瀉肺胃之火。
  • 熱毒壅滯:黃連解毒湯主之,芩、連、柏、梔子直折火勢。
  • 熱陷心包: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開竅醒神。

與其他溫病鑑別

火疫與「暑溫」、「溫毒」有相似之處,然其火邪特性更為突出,症狀更顯暴烈。暑溫多兼濕邪,纏綿難解;溫毒則常見局部腫痛(如大頭瘟、痄腮),而火疫以全身火熱熾盛為主。

火疫之說,體現中醫對熱性傳染病的早期認識,強調「火邪」致病之峻烈,並為後世溫病學派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