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火疫,病證名。指因火氣過盛而引起的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素問.本病論》:「赤氣彰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甚。」

火疫的病因,主要與外感六淫中的「火」有關。火,是五行之一,具有溫熱、向上、發散的特性。當外界環境中的「火」太過盛行,人體就會受到影響,出現火熱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等。如果火熱之邪深入人體,就會導致火疫的發生。

火疫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抽搐、昏迷等症狀。

火疫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為主。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散等。

火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清潔,避免接觸傳染源。
  2. 在流行季節,儘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3. 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4. 一旦出現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火疫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