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瘍

火瘍,又稱「火疳」,為中醫眼科病名,首見於清代黃庭鏡所著《目經大成》卷二,其後康維恂於《眼科菁華錄》進一步闡述。此症發於眼瞼(睥)及白睛(氣輪)部位,初起形似椒瘡或榴子,或圓或長,色赤如紅豆,乃因內生火毒,與外感瘀積之症有別,故病程纏綿難消。

病因病機

火瘍多因臟腑火熱內蘊,上攻於目所致。中醫認為,目為肝之竅,白睛屬肺,故其發病與肝肺火盛密切相關。或因情志鬱結,肝鬱化火;或因肺熱壅盛,灼傷目絡;亦有因過食辛熱厚味,脾胃積熱,循經上炎而發。其病機核心為火毒熾盛,氣血瘀滯,結聚於目。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初起眼瞼或白睛生小顆粒,狀如椒瘡、榴子,色紅質硬,漸增大如紅豆,周圍血絡纏繞,按之疼痛。
  2. 全身兼症:可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便秘溲赤等火熱之象,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數。

證型辨析

  1. 肝肺火熾:目赤痛甚,頭痛眩暈,咳嗽痰黃,脈弦數。
  2. 脾胃積熱:眼瞼腫硬,口渴喜冷,脘腹灼熱,脈洪大。
  3. 陰虛火炎:久病不癒,顆粒暗紅,乾澀不適,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清瀉火毒、涼血散結為主,依證型選方:

  • 肝肺火盛:宜瀉肝清肺,方用龍膽瀉肝湯瀉白散加減。
  • 脾胃實熱:宜通腑泄熱,方選涼膈散清胃散
  • 陰虛火旺: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佐以活血散結之品。
    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點目,或局部針刺放血以泄熱通絡。

古籍論述

《目經大成》指出此症「從內而生」,強調內因火毒為本;《眼科菁華錄》進一步區分其與外障瘀積之異,提示治療需標本兼顧,清內火與消外腫並行。

火瘍一症,反映了中醫「五輪辨證」與「臟腑相關」的理論特色,臨床須細審火邪來源,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