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性炎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性炎上之中醫理論闡釋
「火性炎上」為中醫基礎理論中對火邪致病特徵的形象概括,源自五行學說中「火」的升騰特性。中醫認為,火為陽邪,其性躁動向上,猶如火焰自然上燃,故火邪致病易表現為上部、外部的熱症與亢奮狀態,臨床可分為「實火」與「虛火」兩大類,病機與表現各異。
一、實火:外邪陽熱,燔灼上擾
實火多因外感六淫(如暑熱、溫毒)或內生邪熱(如飲食辛辣、情志化火)所致,其性熾烈,發病急驟,病勢向上向外。
- 病機特點:
- 陽熱偏盛:火為熱之極,易耗氣傷津,燔灼氣血。
- 升散上炎:火邪循經上擾頭面、官竅,甚至蒙蔽心神。
- 臨床表現:
- 肺系:熱邪壅肺,可見咳喘氣粗、痰黃黏稠;灼傷肺絡則咯血、鼻衄(如肺熱鼻衄)。
- 心神:火迫心包,輕則心煩失眠,重則高熱神昏、譫語躁動(如溫病熱入心營)。
- 頭面五官: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出血(如胃火上攻之牙宣)。
二、虛火:陰虛陽亢,虛熱上浮
虛火源於體內陰液虧損,陰不制陽,導致虛陽浮越,其熱勢較緩但纏綿難癒。
- 病機特點:
- 陰精耗損:久病、勞倦或房勞過度,致肝腎陰虛,津血不足。
- 陽亢不潛:陰虛內熱,虛火循經上擾清竅。
- 臨床表現:
- 上焦虛熱:咽喉乾痛、聲音嘶啞(如肺陰虛之喉痹)、顴紅盜汗。
- 下虛上盛:腰膝酸軟伴頭暈耳鳴(如肝腎陰虛之眩暈)、齒齦隱痛出血(虛火牙宣)。
- 五心煩熱:手足心熱、夜間尤甚,為陰虛火炎之典型徵象。
三、經絡與臟腑關聯
火性炎上之病變與特定經絡密切相關:
- 手少陰心經:實火擾心可見舌尖紅赤、口瘡。
- 足陽明胃經:胃火上衝致前額頭痛、齦腫。
- 足厥陰肝經:肝火上炎引發目赤、頭脹痛。
四、治療原則
中醫治火強調「熱者寒之」,然虛實有別:
- 實火:清熱瀉火為主,如黃連解毒湯瀉三焦火,白虎湯清氣分熱。
- 虛火:滋陰降火為要,如知柏地黃丸滋腎陰、清相火。
此理論不僅解釋火邪致病的病位特性,亦指導臨床辨證用藥,體現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